習近平弘揚“中國精神”
來源:央視網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
——習近平
2014年9月30日晚🤸🏻♂️,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慶招待會🦁,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創造中華民族新的偉業🤳🏼🙎🏻。(圖片來源:新華社)
央視網消息👥5️⃣:這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立於世界萬邦之林🧘🏽,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這是一群勤勞而智慧的人民,持續煥發勃勃生機和活力🏕,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這其中👨🏿🎨,有一種特殊的基因,支撐著這個民族一次又一次奮起🙆♀️。這種基因就是偉大的中國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
中國精神揚華夏民魂壯炎黃國魂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托舉偉大的夢想🧒🏻。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奮進中國的強大動力。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社)
——重塑民族精神,牢築愛國基石。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緩緩念出屈原的傳世名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九三”勝利日大閱兵、國家公祭日等重大紀念活動,無不飽含著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不是一句空話,踐行愛國主義👍🏽,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作為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中國共產黨在九十多年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書寫下可歌可泣的輝煌篇章,賦予這一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
習近平曾點贊多位基層幹部:焦裕祿——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於民;鄒碧華——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廖俊波——撲下身子苦幹實幹🧛🏼♂️;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和平年代,共產黨人的“赤子之心”始終激蕩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報國之誌🔙。
——弘揚傳統文化,汲取精神滋養。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在習近平心中,中國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深度上看待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上繼承傳統文化✊🏿,從中華民族現代化道路的意義上發展傳統文化🤷🏽♀️。
“胸中有大義、心裏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這是習近平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他期待文藝作品以中國精神鑄就民族之魂💆🏽,期望文藝工作者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民族之先聲🎐。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二為’方向7️⃣、‘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益求精🧕🏼、潛心磨礪,以傳世之心打造傳世之作,不斷創作生產優秀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塑造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堅定人民信心、振奮人民精神🔥。”2017年9月27日,習近平就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界出現新氣象新面貌。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不僅為人民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還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此外,藝術形式的多元化和新媒體的興起,不僅為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提供了更好的載體🤵🏿♂️,更以時代精神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傳承家風行風➝,不忘家國情懷。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家風,說的是“小家”,著眼的卻是“大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習氏家風,是家🤘🏿👩🏻🎤、國關系的最好註腳。
在父親習仲勛眼裏🏤🪮,家裏的大事、小事都要為一件事讓路,那就是“國事”。正因父親的言傳身教,習近平將工作看得重如泰山🥂🎎。即使是父親88歲大壽🔢,他也因工作未能回家,只能抱愧給父親寫了一封飽含深情的拜壽信🙆🏿♂️。
習近平繼承了父母親實事求是的作風、夙夜在公的精神、密切聯系群眾的赤子情懷。他抱著一顆為人民做事的心,把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美好生活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將家國情懷融入偉大夢想。
中國精神引領新發展開創新局面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數百項重要改革成果👩🏿🔧,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圖片來源:新華社)
——治國理政新實踐,新常態中實現新飛躍🌜。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位居五大理念之首。
習近平的執政思路中,“創新”始終占據重要位置👨🏻💼。他反復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他的持續推動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和《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圍繞“創新驅動”的重大政策措施密集出臺👫👋🏽,為創新提供了製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穩中求進推動轉型發展👼🏽,還是守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無論是完善製度提升治理能力,還是激發活力構築文化強國🧏🏿♀️;無論是“三管齊下”推進簡政放權,還是積極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無論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還是提出“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皆為應時之舉,創新之舉。
——深化改革創新🩱,必不可少的助推器。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這是習近平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講話,也是近年來中央改革創新成果的時代強音🧑🏻🔬👨🏻🦽➡️。
截至2017年8月,習近平共主持召開了38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重點改革文件300多份🤘🏽,涉及到全國各行業各領域的方方面面,帶給人民更多的獲得感。
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許多貧困地區孩子們上學條件改善了🧖🏼♀️,老百姓異地辦理身份證不用來回奔波了🏭,一些長期無戶口的人可以登記戶口了……
各項改革創新措施陸續落地,財稅金融體製改革破冰前行,國企改革蹄疾步穩,民生領域改革邁出堅實步伐🙎🏽,行政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共權力結構日趨合理🐰,各種政治關系得到調整,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執政能力顯著提高,社會風清氣正和諧穩定。
放眼今日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改革穩紮穩打,正穩步向深水區挺進🥿。
2016年11月9日,習近平來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中心,同正在天宮二號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親切通話。這是通話結束後,習近平來到指揮中心現場參試人員中間,同大家親切握手,致以問候💞💁🏻。(圖片來源:新華社)
——力促科技創新,未來發展的新引擎🌊。
“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習近平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從未停止對科技的思考🐴。“推動科技創新”“聚集科技人才”“深化科技體製改革”……
科技創新,習近平殷之切切,布局深遠。他把課堂從“中南海”搬到中關村,以了解前沿科技發展成果👩🏽🦳;他數次來到航天任務指揮現場🕌,見證航天事業一次次輝煌🏌️♂️;訪美期間,他參觀波音公司商用飛機製造廠與美國微軟公司總部,了解未來飛機設計理念,觀看3D“全息眼鏡”設計摩托車造型,對雙方合作提出希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份份科研捷報鼓舞人心。更多大國重器橫空出世,中國成為世界科技的領跑者和競爭者;更多科技企業百花齊放,在世界經濟舞臺上與國際巨頭角力爭鋒;更多的利好政策落地生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
仰望太空,“天舟一號”完成多個首創技術試驗,成功與“天宮二號”對接,為中國空間站建設任務奠定堅實基礎;揚帆遠洋,“科學號”綜合科學考察船首探卡羅琳海山,人類目光第一次聚焦這片萬米海底深淵🫣;俯瞰大地💏,科學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鉆獲溫度最高幹熱巖✌🏽📑,或改寫能源版圖……
建設創新中國👩🏼⚕️,方興未艾🚶🏻♀️➡️🥜。
百年回眸🏹,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薪火相傳,振奮著民族復興的夢想車輪奮勇前行。
三十年回眸,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蕩神州,激勵著我們在逐夢的道路上銳意進取👉🏼。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在中國精神的激勵下,必將更加異彩紛呈!
(文/劉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