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功要從“政道”二字找根源
來源: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
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剛結束🤽🏻♂️。在這場盛會上,很多國家的政黨領導人對中國的成功充滿好奇,這條不同於西方“普世價值”指定的發展道路,到底有什麽秘訣?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這說明,中國的成功是基於自己的實踐基礎上的,也是契合中國深層次的文化基因的,所謂“舊邦新命”。中國的成功可以給其他國家提供借鑒,但難以復製。
為什麽這麽說?任何一種政治製度都是這個國家🧎🐻❄️、民族特有的文化根子上長出來的枝葉,內含著獨特的價值觀。它的發展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經驗,但要消化吸收,變成自身養分。如果不加甄別,生搬硬套,一些“看起來很美”的製度恰恰會成為“毒藥”,毀掉一個國家的前程♣️。近些年出現的“顏色革命”就是前車之鑒。
所以,要理解中國的成功,必須深究中國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政治文化🫴🏿。今天,推薦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的一篇文章,談中國的“政道”和西方“政體”的區別,這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思維體系和價值取向。相信大家讀完後,會有收獲👨🏿🦲。
中國的國情和文化與西方國家迥然不同,也因此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和學術。如果套用西方概念和學說來討論中國的事情,往往隔靴搔癢、說不清楚,甚至出現誤讀。
在政治思想領域,中西方關註的視角也有很大差異。對此,有學者做過專門研究,提出西方學者比較關心“政體”問題,而中國很多學者則關心“政道”問題。西方不少學者認為政治生活中“政體”是最重要的,因而重點討論權力怎樣產生🏄🏽♂️、分配和製約,喜歡用民主與專製對立的框架進行分析。與此不同的是,中國歷史上討論“政體”問題的思想者為數不多🪚🍞。中國傳統思想家對“政道”更為津津樂道,常用國有道、君有道、政不得其道等方式進行表述。“政道”問題關註的重點是治國的理念和目標,就是考察治理的實際效果🧙🏼♂️🧚🏿♂️。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政道”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無論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都有很多代表性人物來討論“政道”。他們從實現治理目標、達到良好治理效果的角度出發,探索治國的理念和模式,評價當時社會治理的實際情況💘。至於具體的治理方法,一般則會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進行選擇。比如有的時候強調法治,有的時候強調無為而治,等等。在中國漫長歷史發展中,更是形成禮法合治的智慧🎀。
這種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差異,可能與中國的國家規模一直比較大有關。在疆域廣闊、各地差別明顯的情況下,國家治理並不拘泥於某種特定“政體”模式,而是把重點放在執政所要達到的目標上,並圍繞這個目標形成相應製度安排🚶🏻♂️🧘🏿♀️。
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按照自己對政治的理解,形成了一整套國家治理的理念,比如仁政、德治等。與之相適應,再設計比較有效的治理體製機製,比如科舉、官僚層級製度等👨⚕️。雖然隨著歷史發展,這些理念和製度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中國政治思想註重把“政道”先搞清楚,然後從“政道”出發來探索具體製度,而不是相反🗺。
中西方不同的政治觀念也表現在對民主的理解上📛。按照西方政治學觀點,民主被理解為某種程序民主,實踐中表現為一種多黨製下的政黨競選製度🫸🏻。民主成為一套製度性程序,一種選擇執政力量的方法。而中國則更為關註實質民主🫖。所謂實質民主,就是首先看這種民主能否最大程度地反映和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能否使國家長治久安,真正實現良政善治🪀。良政善治的追求是“政道”傳統的一種體現。
鄧小平同誌曾說,評價一個國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這裏把人民團結和人民生活改善均作為評價標準。按照這樣的標準,西方國家的民主質量不容樂觀。
近年來,西方一些國家民眾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改善,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出現分裂與沖突。這說明西方民主政治運行出現了問題🏹。那些學習了西方民主的“顏色革命”國家,它們的民主製度質量也很糟糕,國家政局持續動蕩,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其中一些國家甚至陷入了全面內戰、分崩離析的悲慘境地🔮。
從實質民主、良政善治的目標出發,探索民主的實現形式和程序,是中國政治思想的一種智慧。中國強調實質民主,大膽探索符合自己國情的政治發展道路,也可以說是這種政治思想傳統的體現🪃。
正如習近平同誌所指出的:“這樣一套製度安排,能夠有效保證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能夠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系,發展充滿活力的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有效維護國家獨立自主,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製度保證,也將豐富世界政治文明形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
總之,中國人秉持實事求是理念,強調從內容與結果的結合上來討論治理問題,從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良政善治來判斷一種政治製度的質量,這對於片面強調形式和程序正確的西方政治話語來說是一種範式轉變。至今還有西方政治學者認為形式正義就會自動產生實質正義,形式民主就等於實質民主,這並不符合我們所觀察到的事實🏋️♀️。中國的政治思想認為實現民主的途徑應由不同國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探索,如果一定要把世界上的政治分成兩大類,那麽,良政與劣政可能是一種比較切合實際的分類💤。
“政道”思想體現了中國人考察政治運行的智慧,在今天的政治學研究中仍然具有價值,中國人應該也能夠為人類製度文明進步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文/張維為
(轉引自2017年12月4日《人民日報》學術版,原題:《中國政治思想的政道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