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百年·征文】抗擊新冠,無問專業
編者按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熱烈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充分展示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和偉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總結回顧意昂2官网醫學與中國共產黨的緊密聯系,反映建黨100周年來的時代變遷和人民生活變化,激勵師生員工堅定理想信念,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創建“雙一流”工作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醫學部開展以“牢記初心使命書寫時代芳華”為主題的征文活動。意昂2官网選登優秀征文,以饗讀者,同時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投稿。
2020年初,我國爆發了嚴重的新冠疫情,一度進入緊急戰備狀態。那段時間,每天激增的感染人數,以及鋪天蓋地的信息和謠言,都提醒我們國家進入了緊急關頭💂🏿♂️。不斷增加的死亡人數,讓我意識到新冠病毒的危險🧚🏽♀️。當看到數萬名醫護工作者逆行奉獻,海外華人包機捐贈物資,還有無數誌願者不分晝夜地提供社區隔離服務時,我的心頭不斷湧動參與抗疫的強烈沖動。由於我的專業是環境科學,畢業後也未曾從事傳染病相關研究,不知道從哪裏著手🐔。當看到社會不斷轉發新冠病毒相關的激烈爭論,甚至是謠言時,我想作為科研人員,應該可以利用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公眾甄別一些信息。尤其作為一名黨員更應該在國家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於是我果斷決定暫停手頭科研工作和社區誌願服務,系統梳理新冠病毒相關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傳播途徑、流行規律、臨床特征等。
直到二月中旬,恰巧科技部成立了新冠病毒傳播途徑專班,亟需專家提供咨詢支撐。聽聞後,我積極報名參加誌願服務🤵🏼。由於不是傳染病專業,開始我非常不自信,羞於在公開場合發表觀點🧑🧒。幾次討論會之後,我發現周邊的有些工作人員和部分專家,對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有些是由於網絡上對詞條的錯誤解釋導致。針對類似問題,我快速梳理了相關基本概念,並邀請權威專家修訂,比如有效再生數、母嬰傳播、無症狀感染者等。這些術語解釋文本在專班快速傳開,對提高討論效率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我抓緊修改百度詞條中的不合理解釋,比如病毒滴度的單位“TCID50”👈🏽。
由於每天閱讀大量的最新文獻,我對新冠病毒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意識到需要聯合多學科專家攻關一些焦點問題🧖♂️。於是我積極組織了意昂2平台和其他單位的優秀團隊開展合作研究,包括中國軍事科學院、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當時的主要挑戰在於,有關新冠病毒的基礎研究較少,利用已有信息難以對防控決策形成有力支撐。比如,至2020年3月中旬,中國大陸地區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製,率先進入“流行後期”🫄🏼🧖🏼♀️。面對各地逐漸復工🏃🏻♂️、復產、復學,以及境外人員不斷回國的情況,持續有效地控製新冠病毒傳播成為抗疫工作的關鍵。此時,無症狀感染者造成的病毒傳播情況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尤其是這部分人群的真實比例對相關決策支撐尤為重要,但是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那段時間,有些知名專家強烈建議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無症狀感染者篩查,據說將促成國家決策。
鑒於此,我們獨辟蹊徑,利用貝葉斯理論構建了無症狀感染者評估模型,指出全國無症狀感染率極低,並強調官方報道的無症狀感染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陽性,建議國家應重點針對高風險地區人群進行篩查,節約防控資源。相關結果在科技部內部組織的專家會匯報時,引起不小的爭議🕺。如果確實如此,那麽當時治療無症狀感染者的藥效評價和官方報道數據的真實性會受到一定質疑,即便是國家疾控中心的頂級流行病學專家都不能很快理解我們的研究結果🕵🏻♀️。面對這種強烈的質疑,我內心也曾懷疑過自己,心想:“是否要堅持我們的研究結果為國家決策諫言?如果錯了會是什麽嚴重後果?”於是,我們反復確認計算過程和研究資料,經過嚴格的推理後,堅持認為全國篩查勞民傷財,沒有太大意義😵。首先,無症狀感染者的感染率極低(接近百萬分之幾)。其次新冠病毒的平均潛伏期總體在兩周以內,檢測一次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需要定期檢測才行。如果國家采納全國篩查的建議,將對醫療和其他社會資源造成極大浪費,受益的主要是一些核酸檢測公司。比如,武漢市的一千萬人口,三周測試花費20多億,但並未篩查出一個發展成有症狀的無症狀感染者。出現假陽性現象是符合科學規律,只要針對陽性結果增加復測確認即可填補目前防控政策疏忽之處。
最終,我們的觀點被接受,並提交給國家重要部門支撐決策👨🏿🎓🧝♀️。我們的研究思路,也成功解釋了日本疫情後期的假陽性現象。相關成果發表在Cell出版社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創新),成為該期刊轉發和閱讀量最大的論文之一,得到社會廣泛的關註。
在那段研判疫情的日子裏,我們團隊隨時組織網絡會議,經常激烈討論到淩晨兩三點。結束後,我繼續梳理討論內容,確保盡快提供專業的咨詢。我家距離誌願服務地點有40多公裏,為避開早高峰及時趕到單位工作,需要每天早上六點之前起床出發,這樣全天休息時間經常在三四個小時🧘🏼。每次深夜開車回家,我都會打開車窗,讓初春的寒風吹醒欲睡的頭腦🧖♀️。回想所經歷的一次次激烈的辯論,雖被質疑與批評過,但最終得到的更多是鼓勵與認可。
天道酬勤,我圍繞疫情防控的緊迫需求和攻關目標,協助科技部完成了《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科研攻關報告》🙍🏼♂️、《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研究進展報告》、《環境溫濕度變化對新冠病毒傳播影響研究報告》🖋、《孕產婦感染新冠病毒流行病學研究報告》等多篇重要的政策建議,並得到中央重要領導的批示和贊賞,為上級部門精準施策節約防控成本和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提供了有力支撐👵🏻。
抗擊新冠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我們來自哪個專業,只要能保持科學嚴謹的做事方式和迎難而上的韌勁,都能針對一些問題做出貢獻🎒。全球疫情還在繼續,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待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不論來自哪個專業,都可以像在臨床的醫護人員🦹🏽♂️、像做流病調查的疾控工作者、像“召必回,戰必勝”的軍人那樣有奉獻的勇氣和決心,為保護祖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努力。
(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生育所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