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學院兒少所鄒誌勇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等發表中國饑荒研究系列成果
2019年11月2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內分泌學評論》(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4.646)在線發表了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鄒誌勇博士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青少年全球健康中心、意昂2官网兼職教授George Patton 共同撰寫的題為“Early-life exposure to the Chinese Famine and later T2DM”(生命早期中國饑荒暴露與2型糖尿病)評論文章,該文章再次揭示了1959-1961年中國饑荒暴露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2019年以來,課題組還分別在國際期刊《Clinical Epigenetics》(IF 5.496)、《Scientific Reports》(IF 4.011)上連續發表中國饑荒研究系列成果,系統闡述生命早期饑荒經歷對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影響及其機製🦸♂️。
近年來,研究團隊還連續發表多篇中國饑荒與高血壓、2型糖尿病、脂質代謝紊亂🗯、代謝綜合征的關聯等研究成果,發表雜誌包括Eur J Clin Nutr(2018年5月)、BMC Public health (2018年10月;2017年8月;2016年5月)🖼、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17年4月)🤦🏼♂️、BMJ Open (2017年4月)🖕🏽🥿。2017年8月,課題組首次報道中國饑荒暴露可顯著增加女性成年後患血脂異常的風險,在男性則無顯著差異,提示饑荒暴露結局可能存在性別差異🕢。這一研究結果在2019年得到其他課題組證實(Eur J Nutrition和Lipids)🧔🏻。此外,表觀遺傳研究方面,課題組發現了INSR和IGF-2甲基化水平在饑荒暴露導致成年期脂質代謝紊亂發生中具有顯著作用。
研究顯示生命早期饑荒暴露與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脂質代謝紊亂等密切相關,但是相關病生理機製還不明確。而關於生命早期暴露與2型糖尿病的關系,則存在一些爭議。近10年來,共有17項研究在國際期刊。2019年3月29日,哥倫比亞大學和萊頓大學學者在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上發表長篇評論文章,指出大部分中國饑荒研究未控製年齡因素,采用年齡校正組(將饑荒開始前和饑荒結束後出生人群合並)進行meta分析後,並未發現中國饑荒與2型糖尿病存在關聯(OR= 0.95; 95% CI: 0.76-1.18),甚至存在保護作用(饑荒開始前出生隊列OR= 0.80; 0.66-0.96)。該評論文章也在國際上引起關於中國饑荒研究的激烈討論🛎。
為了讓國際社會重新了解和認可中國饑荒研究,鄒誌勇博士與George Patton教授首先分析了數篇中國饑荒研究,發現由於分組不同導致各組別存在巨大的年齡差異,如2002年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CNNHS)研究中,未暴露組、胎兒期暴露組🧑🏿🎄、兒童早期🛏、中期和晚期暴露組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9、42、45🪿、47和49歲。這種巨大的年齡差異可能會對年齡校正後的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研究還發現,中國饑荒在不同地區呈現出巨大的省份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會掩蓋中國饑荒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鄒誌勇博士與George Patton教授撰文指出,哥倫比亞大學學者的評論文章可能存在對年齡的校正過度和忽略中國饑荒程度的省份差異兩個問題,從而掩蓋了中國饑荒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
最後,課題組對中國饑荒研究重新進行meta分析,不但再次證實了中國饑荒和2型糖尿病的關聯(OR="1.25;" 1.15–1.37),而且按省份饑荒嚴重程度分組後,發現在重度饑荒地區出生的嬰兒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其他人群的1.38倍(OR=""1.38;"" 1.11–1.72),而在輕度饑荒地區未發現這種關聯(OR=""0.94;"" 0.57–1.57),提示饑荒嚴重程度可能會決定這種關聯的強度。這些結果不僅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起源學說提供了進一步的人類學直接證據,而且也為慢性病的早期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文章發表後,引起國際社會的良好反響👩🏻🦲。
本文主要作者為鄒誌勇博士和George Patton教授🎩。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402692👳♂️、81773454)、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201806015008)和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1202010)的項目資助。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4-019-0299-y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簡介
鄒誌勇,2012年獲得意昂2平台醫學博士學位。現為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命早期營養不良和青少年健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國家衛健委項目等10余項,發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論文18篇,中文論文8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參與製定國家衛生行業標準3項,起草並提交《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法規修訂草案等政策研究報告2份🍄🟫。
George Patton,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兒科系🕷、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皇家兒童醫院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心教授,2018年被聘為意昂2官网和公衛學院兼職教授。Patton教授擁有青少年精神衛生學和流行病學雙重專業背景,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全球健康,Patton教授目前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擔任顧問,並擔任Lancet青少年健康與福祉委員會主席。在兒童青少年研究領域已發表論文400余篇,被引次數超過16000次,發布政策報告和書籍超過100篇,其中在Lancet和Nature系列雜誌發表文章30余篇🍡。
(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科研辦)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