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郭軍談我國黑色素瘤研究進展
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郭軍談我國黑色素瘤研究進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010年,隨著電影《非誠勿擾2》的熱映👩🏻✈️,“黑色素瘤”的受關註度日益升溫👈🏽。但僅僅是經過一年的光景👨🏽🎓,或許劇中人物的命運就會發生變化——在2011這個被業內稱為“黑色素瘤年”的年份🦘🤷🏿♂️,幾項大型臨床研究相繼證實了新藥在黑色素瘤治療中的重要作用🤦🏻♂️。美國FDA也一改之前沒有批準任何一種新藥治療晚期黑色素瘤的歷史👨👧,在2011 年先後批準了兩種新藥上市,分別是免疫治療藥物ipilimumab和BRAF V600E抑製劑vemurafenib。同時,我國學者也不甘落後,為黑色素瘤研究的進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腎癌黑色素瘤內科2011年先後在《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臨床癌症研究》(Clin Cancer Res)、《歐洲癌症雜誌》(Eur J Cancer)等雜誌上發表論著6篇(見論文一覽)⚡️🙍🏻,影響因子共計達58.296分。下面👩🏻💼,我們特邀該科室領軍人物🪷、也是我國黑色素瘤研究領域知名研究者郭軍教授談談他的體會和經驗。
■論文一覽
c-Kit
·伊馬替尼治療c-Kit突變型轉移性黑色素瘤的開放、單臂Ⅱ期臨床研究[J Clin Oncol 2011, 29(21): 2904]
·依維莫司治療伊馬替尼繼發耐藥的轉移性黑色素瘤的研究(J Clin Oncol 2011年12月12日在線發表)
·中國黑色素瘤患者KIT 突變大規模分析(Clin Cancer Res 2011, 17: 1684)
BRAF
·中國黑色素瘤患者BRAF V600E突變情況🕺🏽:432例隊列的BRAF 和NRAS 突變大規模分析(Eur J Cancer
2011年7月23日在線發表)
其他
·1個月或1年輔助大劑量幹擾素α-2b治療高危肢端黑色素瘤的隨機Ⅱ期研究(Eur J Cancer 2011, 47:
1498)
·中國黑色素瘤患者的臨床特征、組織學和預後(《生物醫學中心-癌症》BMC Cancer 2011, 11: 85)
重要突破
當被問及2011年我國黑色素瘤“突破”性研究時🩶,郭教授特別提及了先後於2011年6月和2012年(目前還沒有確定月份,網絡版已於2011年12月刊發)發表於《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的兩項研究,並對其意義進行了評述👧🏽。
突破1👴🏼:伊馬替尼治療c-Kit突變型轉移性黑色素瘤的開放、單臂Ⅱ期臨床研究
郭軍教授:首先🎫,這項創新性研究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探討c-Kit抑製劑對經過選擇(c-Kit突變)的轉移性黑色素瘤療效的最大型研究👼🏻。在之前3項探討伊馬替尼治療非選擇性黑色素瘤研究的基礎上,研究特別選取了中國患者較常見的c-Kit突變進行篩選⏸🤴🏼。另外💩,該研究結果也較以往有所突破📌:伊馬替尼的部分緩解(PR)率達到23.3%,較原來的化療翻了近5倍之多👩🏻🎓,也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該研究特別提示了這種治療對中國患者的益處,對全球黑色素瘤治療也作出了重要貢獻。繼BRAF V600E抑製劑vemurafenib之後,再次提示了黑色素瘤個體化靶向治療時代的到來🙇🏼♂️,即根據患者不同的基因表達狀態來為其選擇更適合的治療。
突破2:依維莫司治療伊馬替尼繼發耐藥的轉移性黑色素瘤的研究
郭軍教授👨🏻🦱:耐藥是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伊馬替尼也不例外。C-Kit突變患者接受伊馬替尼治療失敗後的耐藥機製及之後的治療選擇,是全球研究者都很關心但很多西方學者卻無法開展的研究領域。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c-Kit突變型患者數量比較少🈺,且不說耐藥問題,即使是伊馬替尼的治療對象數量都非常有限,如何開展相關研究🫧?而我們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遇”,利用我們這裏患者資源方面的優勢,開展了相關研究🔫。令人驚喜的是,我們發現了mTOR通路的活化可能是伊馬替尼繼發耐藥的重要機製👨🏻🦯➡️。因此🥗,我們嘗試采用mTOR抑製劑來治療這些患者😪,結果效果顯著。除了證實將mTOR抑製劑整合入黑色素瘤治療的可能性之外,該研究還體現了我們發現問題並通過實踐進行驗證的主動創新意識,也使我們充分利用手中資源占據了伊馬替尼耐藥後治療探索的一方領地🤱。
經驗分享
當談及相關經驗時🧑🏿🍼,郭教授謙虛地說:“其實也沒有所謂的捷徑,我想🧝♀️,這些年來我們在黑色素瘤治療研究中所取得的一點成績,主要是由於最初的民族榮譽感,正確方向的選定7️⃣,以及腳踏實地走好了每一步🆚。”
郭教授回憶🧇👨💼,2007年ASCO年會參會期間👨🏻🍳👴🏻,他曾經遇到過一位黑色素瘤治療領域知名專家。在對話中,那位專家豪不留情地指出:“中國學者對ASCO可謂是零貢獻。”這句話深深刺激了郭教授,他也在短暫思索之後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改變現在只是跟著聽會🦀、一味學習他人成果的面貌,做出點像樣的工作👩🏽🍼,讓國外同行真正了解我們。於是,郭教授
開始思考如何找準正確的研究方向🚵♂️,並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第一🙇🏻,還處在起步階段的我們,要虛心地與國際同行交流、接觸,學習他們的經驗🗻,並爭取得到他們的幫助💆♀️、指導和建議。第二,盡量避開與西方研究競爭上的劣勢,包括研究經費有限🔦、新藥研究一般不會眷顧我們等,而是尋找那些西方研究容易忽略而我們又有獨特優勢的領域👜。第三,立足我國具體實際情況,尋找突破口。由於人種🕶、遺傳背景等差異造成了不同種群差異,有亞洲尤其是中國人種特色的研究方向可能更適合,而且也對我國患者的意義更直接🪮。例如,亞洲患者的c-Kit突變率較高,患者數量較多,而國際上也有過一些關於c-Kit抑製劑治療黑色素瘤的探索♏️。為此👱,郭教授的團隊特別選取了對c-Kit突變患者來進行伊馬替尼治療4️⃣,開展真正的“靶向”治療。事實證明,這一研究方向既貼近我國實際,也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後記 正如郭軍教授最初所期待的,隨著多項研究相繼在國際大型腫瘤會議及國際知名雜誌上的公布和發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中國的黑色素瘤研究🧖🏽,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團隊一直默默在為改善中國黑色素瘤的治療現狀而進行著努力。我們也期待,郭教授及其團隊在未來開拓出更多研究領域,使其研究成果造福社會,患者盡享福祉🪽👩⚕️。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