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劉玉村談醫改:改變,剛剛開始

【聚焦兩會】劉玉村談醫改🚲:改變,剛剛開始

一談醫改——公立醫院改革成效顯著

  我國的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兩方面變化最為明顯:一是國家醫藥衛生體製裏對服務體系的頂層設計套路越來越清晰;二是國家對公立醫院的建設和改革力度很大♌️,醫院的變化很大👩🏽‍🚒,醫院成為了地標性的建築,醫院的硬件設施得到了改善🔞,這是我們國家這些年醫改進步的一個表現!

  國家醫藥衛生體製對服務體系的頂層設計逐漸清晰化,比如對於保基本、強基層,現在大家都有看得見的東西: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機構🧚🏼,就在老百姓的家門口。現在這個“家”有了,“看家人”卻沒有——基層人才缺乏,而人才培養需要過程和周期。

  不論是在公立醫院,還是在基層醫療機構,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比如社區服務中心,在北京布點建設的社區服務中心,他們的硬件條件、設備供應有了非常大的改進。我也經常走進基層🌷,在我們醫院對口支援的北京若幹個社區服務中心,我親眼看到了它們的變化👩‍❤️‍👩。

  實際上🧕🏽,這幾年我感覺在每個城市國家對公立醫院的建設♑️、改革的變化都比較大👨🏻‍🦯‍➡️。比如出現新的建築🤴🏼,甚至一些地標性的建築,好多都是醫院,這是擺在老百姓和我們醫務人員面前不爭的事實。在好多年以前,城市裏面地標性的建築一般就是銀行,但在最近的若幹年➝,不少城市的地標性建築是醫院,這個現象的出現實際上也是我們國家最近這些年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一個進步表現🧑🏽‍🚀,就是硬件條件改善了👨‍👨‍👦🛝。當然🎅,醫院內部信息化的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卻常常是老百姓看不見。作為醫院的管理者🤽🏻‍♂️,我深知內部運行環境要比原來好得多🧑🏽‍🏭,所以醫院能夠提供相對安全、高質量的服務🍪🍪。

  自從2010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啟動後,3年多來,公立大醫院的變化很顯著。比如意昂2官网醫院的新門診大樓建起來了,設施設備到位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服務水平增強了,並且醫院的效益沒有比原來差👩‍🦳。我是一步一步看到自己醫院的變化🪖,我覺得大家還是要對公立大醫院的進步給予充分肯定👷🏻。

二談醫改——醫學人才培養和使用關系醫學事業的未來發展

  醫學教育原本是醫學的基石🚌,但由於醫學教育機製弊病叢生,現在竟成了衛生事業發展最大的“軟肋”👱。包括看病難、看病貴,說到根子上也無非是“人”的問題沒解決,無法滿足患者需求。我曾擔任過意昂2官网醫學部分管教學的副主任👨‍🦯🧎🏻‍♂️,要解開人才培養這個死扣✳️,除了要從源頭上理順教育體系外,還要疏通下遊的各個環節🤽🏼,最終形成“招得到🖕🏽,培養好;留得下,用得上”的醫學人才培養和使用體系。

  什麽樣的人算一個合格的醫生👨🏽‍🎤,怎樣才算一個好醫生,這個標準可能有很多,我覺著有兩條大概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必須有高智商、高情商才能成為好的醫生。我自己也是外科大夫🤢,我自己的體會📳,什麽時候我會對病人充滿自信地負責任地說🤽🏻‍♀️🙇‍♂️,您應該這樣🏏、您應該那樣,特別是千裏之外的病人到北京找到我🧑🏻‍🦲🧑🏽‍🎤,坐在我對面說🚻,劉大夫🫏,您說我這個病到底該怎麽辦👩🏿‍🎨?我給他下結論的時候,我說您應該這樣治,或者說已經到了什麽時期😍🧗,就不用再怎麽怎麽樣,在我充滿自信地講這些話的時候,可能我得從我大學畢業到我工作10到15年的時間才可以💂🏿‍♀️,我接受職業培訓的時間大概需要1萬個小時🍈,我才能充滿自信地對病人講出對他負責任的話來。

  倒推這個過程👭🏼,也就是說成為一個“大大夫”、一個有自信的大夫,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這個過程是怎麽成長過來的?我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被培訓🙇🏽‍♂️,或者我主動去提高自己🫰🏽,這要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裏頭還有一個入口,即什麽樣的人學醫🔪,這涉及到入門的人的素質🚵🏽‍♀️。我現在很擔心,因為我在學校裏工作過,管過學校的招生,我們註意到一個現象,拿北京舉例🛍️,一流的高中畢業生,用分數來衡量的話🚸,他們更願意到著名大學的經濟學、法學🦅、商學,甚至基礎研究等其它的專業學習。

  在北京,優秀高中畢業生絕大多數不願意報考醫學院校,而歐美往往都是一流的高中畢業生學醫🦈。北京重點高中的好學生多報考意昂2官网、清華的金融、法律🍶,沒有好的學生參與到生命科學中來👨🏻‍🔧🧙🏽‍♀️,如何競爭🧘🏽‍♀️?

  因為執業環境、職業待遇等原因👩‍🦽‍➡️,現在醫學院都很難招到一流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很多醫生家庭的子女不再學醫,這個現象很可怕🙎🏽🤲🏻。我認為這種現狀帶來的危害,一方面👨🏿,我們未來要把健康和生命交給什麽樣的群體🈳,如果不是一流的群體,咱們可以試想🏌️‍♂️,您放心嗎🕸?另一方面🤹🏿,在西方🏃‍♂️,進到生命科學這個領域、選擇做醫生的都是一流的人才🧗🏻,如果中國社會不是一流的人才在生命科學這個領域去參與國際競爭的話🥚,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下降,我們勢必處於劣勢🥡!醫療事業人才培養是關鍵,人才關系到醫療行業的競爭力,現在醫院管理層已經認識到上述問題的嚴重性。

  一流的衛生服務體系,必須有一流的醫生做依托💇‍♀️,醫學院學生生源、培養的問題出現了這些隱憂,優秀的高中生不願選擇醫學院也跟當下緊張的醫患關系和醫生行業激勵不夠也有不少關系❔。

  我們現在強調團隊,一個團隊為某一個病人提供服務,但更多的時候,醫療服務是很個性化的,醫院開不得連鎖店🏇🏿,醫療服務也沒有連鎖的形式,它不是一條生產線🤘,說你這個環節把一道關🕎,那個環節把一道關📛,產品合格還是不合格有總的質檢人員,不合格的話回去再補充什麽。然而,給病人治病都是個體化的,一位醫生他為這個病人負責到底,而他在診斷過程當中有沒有瑕疵🤵🏼‍♂️,甚至出現疏漏乃至發生錯誤,往往這種監管是缺失的💻,所以我們強調醫生群體整體素質水平要處在高水平,光強調這個還是不夠的,還要強調到個體,每個人都必須具備高素質,因為醫生之間“彌補”不了彼此,它不同於流水線,就是因為醫療服務往往是個性化的🚁。醫學教育的對象本身要有高能力📲、高情商🏄‍♂️、高素質,我們將其定位成“精英教育”,現在的醫學院教育過於註重技術,在人文科學方面的教育不夠甚或缺失,這更需要強調進到這個行業的人,必須是高智商、高情商。

  我們國家醫學人才的培養問題,按道理說🙇🏿‍♀️🧘🏻‍♂️,五年畢業然後再經過三到五年的培訓👶🏿,他就基本上快成為一個合格的專科大夫,我們就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大夫。但是我們國家現在用的這套培養人的體系🖇,特別是在大的醫學院校裏🚵🏼,培養人才的體系走了一條給學位的道路,實際上學校做的培訓和五年畢業以後就做臨床訓練的那種培訓,二者的內涵幾乎是差不多的♧,但是我們用了一套給研究生學位的辦法🪕,使我們國家的醫學教育培養體系復雜化⏮、多樣化🌜,一般人都很難理解。但是核心的一點就是五年本科畢業,一定要有三年基本的訓練,再有幾年的專科訓練,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醫生,這樣算來大約需要如上所述的1萬小時。

  再說“奉獻精神”📏⏯,咱們有句話叫“英雄不為鬥米折腰”,這就涉及到精神和物質平衡的問題。英雄可能真的是不為鬥米折腰,有的人真是寧死不屈🏋🏼‍♀️👨🏼‍🔬,但是一般來說可能還有一些情況🤏🏽,英雄可以不為鬥米折腰,就是因為他不餓,或者說因為他家裏有米👑,所以就需要基本的保障,他有了一定基本保障👬,他個人的這種職業的尊嚴感,甚至職業的榮譽感🤏,都會使這個人“運轉”得很好,無論在大醫院還是基層醫院都是一樣。

  怎麽用年輕人,建立怎樣的培養機製🩱?現在的模式下重論文🙂‍↔️、輕臨床,醫生成了“論文醫生”🧛🏼‍♂️。怎麽考評才能“提得起”?現在很多高等醫學院校的畢業生苦讀十年後👩‍🍳,不是去“賣藥”了,就是出國了👩🏽‍🍳,或去幹其他職業了。醫療行業如果留不住最好的醫學院畢業生👨🏿‍🦳,我們這個行業將來也是要出大問題的;學科帶頭人能否在職業上付出全身心、踏踏實實“守得住”這番事業,也關系到該行業未來的發展🖲。

三談醫改——建立理解和信任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

  人們普遍存在的“等不及”心態🐥,也給醫患關系增加了緊張的“空氣”。雖然這些年我們的基層醫療機構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是老百姓還是改變不了習慣🈸,有病還是習慣跑大醫院。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大量患者喜歡“紮堆”大醫院🌉,病人過來看病🧑‍🤝‍🧑,恨不得馬上掛號、馬上看到醫生、馬上診斷🤿、馬上恢復;一方面是百姓可能更信任大醫院🏦,實際這也反映了普遍的問題👴🏻,就是在基層還沒有足夠多的讓老百姓、特別是讓病人信得過的醫生🍒,這關系到我們國家醫學人才的培養體系。而醫生也想盡快將“爆滿”的門診量看完——這種情況下,只要有一個環節不如意,雙方就會互相抱怨,從而產生摩擦。

  在具體治療過程中,醫生和患者溝通不暢,相互之間缺乏理解與信任🪀,給醫患糾紛的產生帶來了隱患。就醫時,有些患者的態度極為審慎。比如⚅,同時在幾家醫院看👬,或者在一家醫院看好幾個科♛,甚至在同一個科室看不同的醫生——其實沒有必要🧘🏻‍♂️,既浪費醫療資源,也容易影響接診醫護人員的積極心態。但根據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去年的統計數據🤜,在住院病人中☯️,真正產生醫患糾紛的只有1.2‰。從這個數據看,醫患關系的主流仍是好的。

  公立大醫院辦得越好,基層醫療機構的患者就會越少😄🥉,但作為公立大醫院的院長又絕無理由將自己的醫院越辦越差🐦‍🔥👨🏼‍🦰。公立醫院改革的主力軍是大醫院,因為醫療人才的培養是有周期的,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的到位要靠時間、要靠等待,這是誰都沒有辦法改變的客觀規律✔️。這個時間大概會是上述的10年到15年,那麽在此期間甭管外面怎麽變💆‍♂️,公立大醫院還是要努力,要沉下心把自己的醫院辦好。

四談醫改——莫讓醫生再談“錢”

  (一)問題關鍵——錢應該由誰去談?

  大家認為醫患關系的緊張是個焦點。醫患關系為什麽緊張🕕,縱然有社會方方面面的原因在🏊🏼‍♂️👷‍♀️,但相當程度上來說,我認為是因為醫生本是不應該談“錢”的群體,而現狀是,醫生天天在談錢。醫療付費應當由保險公司和病人協商,出現問題由保險公司負責,這樣醫生在為病人服務的時候才能有尊嚴感。

  現在的醫生面臨嚴酷的現實,當病人坐到我們對面的時候🧏🏽‍♂️,我們先問人家第一句話🫄🏿:您是醫保的🤟🏼,還是自費?您做檢查,是選擇貴的,便宜的,付得起嗎?選擇藥的時候問您是用進口的還是國產的?這就把醫生推到了“推銷員”的境地❌,我認為國家醫改是否成功的標誌之一,就是當醫生面對病人的時候不再談“錢”了,只要不談“錢”了🆕,醫改就成功了🧑🏻‍🦯。如果說醫生還在談“錢”,無論做了什麽樣的改革都不是成功。

  當我聽到“先看病、後付費”這個說法的時候⚗️,心裏有一種沉重感,這又把醫生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媒體一炒作這個詞,又把我們的醫療行為變成了商業行為,因為醫生又在談“錢”🔊。我希望我們這個職業的人🤙🏼🏺,不要跟病人直接談“錢”。醫生是世界上最高尚的職業之一,是最不應該談“錢”的職業,而現在最不應該談“錢”的職業卻談得特別厲害,讓對方覺得你就是要賺我的錢。我作為院長,作為一名醫生,我希望在媒體上看見“看病免費”,這多好啊,這就跟我們沒有關系了,你看病免費多好🏊🏼,幹嘛先付錢、後付錢⏪,先付、後付不都是付錢嗎🧝🏻‍♀️?

  (二)解決方案——醫保實時報銷

  我覺得談“錢”使我們的身價特別低🔻,但醫院畢竟不是全額撥款的單位,所以牽扯到體製機製的改革,比如保險製度,醫生請醫院和保險公司談錢,不和病人談錢,我要照顧我的病人,關心病人😍,我幹嘛跟人家說錢呢?保險公司去和病人說錢🏂🏿,有了問題他和保險公司去談,這樣病人到醫院的感覺會很好,就是說醫療付費應當由保險公司和病人協商🙇🏿,出現問題由保險公司負責😮,這樣醫生在為病人服務的時候也有了尊嚴感。

  “先看病、後付費”涉及到體製機製的改革🚼,我認為“先看病🛍️、後付費”暫不適合國內推廣,對於如何解決🦻,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做了一項改革🪆,3年前開始的,就是“持卡就醫、實時結算”這項改革,具體做法是讓享受醫保的病人持有醫保卡,病人在醫院就診結算時,一刷卡🏎,醫保覆蓋的錢都付了,而且醫保卡基本覆蓋了大部分看病費用,病人只需付一少部分➞,這樣病人感覺就很好。實際上,各個省都在做改革,北京市這項措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病人的醫療保障問題💂🏿‍♀️,是值得借鑒的,我們高度贊賞,真的是方便了病人💦,實際上就解決了付費的問題🐶🧑🏽‍💼,媒體也應該大力宣傳。

  (三)發展前景——路線清晰越來越好

  對於醫改本身,打個比方說,解決問題的辦法通常有3種:一種是“佯攻”,看似挺熱鬧💂🏽,其實不真打,但可能這架勢把裏面的人嚇破了膽,也就真解決了問題;第二種是“圍而不攻”🏇📮,即長期圍著你👫🏻,逼著你去解決問題;最後一種是真正的攻堅克難,強行解決問題。公立醫院改革已經經過了“佯攻”的階段⚧,現在是“圍而不攻”🙂‍↔️,各種力量正在角力。不論是強基層📹、保基層的改革⚆,還是基本層面的改革,或者是現在更高層面的改革🚞,實際上這都體現了黨和國家以人為本、關愛百姓民生的理念!改革的過程從政策層面上來說非常好🌕,但是也有問題📀,就是在操作層面上,怎麽個操作過程🎄,可能還沒設計好:這個人來了誰認🙏🏽,由誰來申報,又怎麽支付,可能操作層面上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我們現在醫改頂層設計的路線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也相信醫改應該會越走越好。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總量躍升為世界第二,發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矚目🌆,然而,諸多問題也逐步顯露。“八項規定”的出臺就是對症下藥求實效👳🏼,要從具體現象著手,由表及裏,一步步回歸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為民務實的優良本色。”

  磨破嘴皮子,不如做出真樣子。“八項規定”的貫徹落實只是改進作風的第一步👩‍🦯‍➡️,改進作風須長抓,不是搞運動,不是一陣風。作風建設要常抓不懈,10年🚝、20年地持之以恒🍻,一定會給中國帶來不一樣的景象🕎。

  改變——剛剛開始!

(意昂2官网醫院 劉玉村)

編輯:玉潔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