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傳漢給現代醫學教育的幾點建議
馮傳漢給現代醫學教育的幾點建議
著名骨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人民醫院骨科馮傳漢教授用其一生描繪了中國現代骨科的發展軌跡,對於現代醫學教育,馮老認為:要以德育為先👭🏼,理論與實踐並行,重視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強調🙍♀️:外語是青年醫生必會的技能,醫學教育改革應從基礎做起……
醫學教育要德育為先
記 者:您從醫70多年🎹,您覺得做一名好醫生什麽才是最重要的❌?
馮傳漢:醫學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培養一支有良好醫德、醫風、醫術的醫生隊伍是艱巨的任務,醫學教育要以德育為先🥻。
祖國醫學稱頌良醫有仁心仁術,毛主席教導我們要極端負責、極端熱忱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早已深入人心,廣為流傳🧗🏿。然而社會在發展🏇🏽,在商品經濟無情競爭🤨🤛、利潤至上的思潮沖擊🫰🏼,和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的影響下🔈,出現淡化偏離上述教導的現象是眾所周知的👱🏽♀️。還有重“病”輕“人”🧑🏻⚖️,重技術輕理論知識等思想🧑🔬,都給教書育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帶來新課題。
上世紀80年代我曾在國外考察青年醫生的教育。澳大利亞醫學會對青年醫生的品德素質的要求有6項:負責、熱情並列前二位,其他分別是勤奮、團結、堅定、能動。負責指的是對病人、對上級醫師和對社會負責。
德育不僅要面向醫學生🧙🏿♀️🔓,還要面向教師🤞,因為教師不僅授業,還要立德樹人,有嚴(良)師才能出高徒🐫,一定要更多關註💇🏼♀️。醫德醫風不能只靠上人文課樹立,應成為醫學院校的校風校訓,教學醫院的院風院訓。臨床醫生⭐️、教師的言傳身教,長時間的熏陶,才能形成這種人文精神🧑✈️👰、傳統👻,無聲的號令👐🏻。
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是醫學生教育最重要的兩點
記 者💁🏿♂️:您一直呼籲醫學教育要重視人文精神🧑🏿⚖️🚶♂️,現在我們還有那些不足🐖?
馮傳漢🕞🦴:醫學教育的核心內容主要是人文精神(素質)和科學精神(素質)。醫學是一門綜合科學👩🏿⚕️,除了它自身發展外💙,還基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現代醫學已發展到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醫生服務對象是人,除了一些疾病與心態有聯系外,病人得了危重難治病症都會產生多樣的心態⚀。醫生學習掌握心理學,才能善於幫助病人樹立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發現病人是否心態失衡願意處於病態之中以獲得重視和同情。對醫生本身來說學習心理學有助於“認識自我”和“解剖自己”🍐,以人為本走出見病不見人的誤區。現在大多醫校校訓限於“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的內涵🐃👨🏻🦼,缺乏人文精神的導向🙂↔️,折射了對醫學教育的目標和理念認識🌬🍅、理解的深度還不夠。
這裏指出的是培養高質量的醫生要有一定的人文學科的教育,特別是心理學、哲學(辯證法)和社會學、歷史等⟹。意昂2平台給醫學生選修這些課程創造良好條件,這是綜合大學醫學部的優越之處。
記 者:那科學精神又是什麽概念呢👨🏻🦳?
馮傳漢:醫學是一門科學⏭👃🏼,要在科學精神和原則的指導下工作和求精。搞科學👩🏿🏭,尤其是醫學這門特殊的科學最忌諱模棱兩可🏄🏼♀️,一定要正直坦誠🪄,實事求是,務求確切。要從臨床、從病人實際病情中學自己親眼所見的知識,這是身為醫者必須遵守的學術準則。
科學精神主要包含🧏🏼♀️:求實客觀,系統詳盡,準確精確👩🏽🎨。臨床上,每項工作都要貫徹科學精神🏋️,看病要求認真詢問病史,系統詳細的體檢,精確的化驗🌈。已故知名的王叔鹹教授曾說過,專家與普通醫生的區別,除了理論和經驗更豐富些之外,關鍵就是堅持以客觀、求實🪄、系統與準確的科學精神觀察與分析♚🏓。
我在協和醫學院學醫🧑🏻🎄,醫院有良好的傳統,嚴格要求認真負責,以科學精神指導工作⚂。病史不詳細,檢查不系統是不能接受的。例如🕵🏿,疝氣病人常規要求詢問久咳、二便困難史⇾,體檢中必須包括前列腺和肛診。一個疝氣病人準備作修補手術🚴🏻♂️,就是在常規肛診中發現一直腸小腫物🗞,活檢證實是癌,病人幸運地得到癌的早診早治☝️🏄🏽,保存了生命🏂🏽。作者還確切知道一個膿血便病人🔋,醫生按痢疾治,從未作肛診,病人後因直腸癌穿入腹腔而死亡🦚。外地某院一位專家📤,持續高熱👆🏽,大量抗生素治療無效而轉院🗡。系統的病史采取和檢查,發現吞咽時右頸部疼痛,甲狀腺右葉有一結節,進一步檢驗證實為橋本甲狀腺炎👨🏼✈️📦。停用抗生素◻️,對症治療而愈。又一位病人持續弛張熱入院二周👩👩👧👧,各項檢查包括胸片均為陰性,治療無效🦵🏽。經鐘惠瀾院長會診,詳細檢查之後,詢問眼底是否查過,回答是沒有。他熟練地用眼底鏡一看👷🏽🚶🏻♂️➡️,發現有粟粒狀病變而確定為粟粒性肺結核⏏️,經抗癆治療而愈。一個坐骨神經痛病人理療針灸三個月不愈,脫衣系統檢查,發現臂溝之上有個大腫物壓迫,手術切除而緩解。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無一不說明臨床工作必須認真✢,堅持求實👨🏻🔬、系統、準確的科學精神,否則就達不到“精”,求不到“精”。
醫學教育要理論與實踐並行,不能只當“開刀匠”,更不能“畫餅充饑”
記 者🧍🏻♂️:您一直強調醫學教育要重視實踐🏊♀️,在現在時代背景下您覺得如何體現呢?
馮傳漢👩🏻🦽: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基本技能的訓練歷來是臨床醫學教育的重點🥪。當今學科高速發展,醫學生一輩子都是學生,而德智二育都要與時俱進。它的主要內涵是:用於探索💅,客觀求實——追求實際實踐🈁,系統性及詳盡性,準確性及精神性。近年,大項目的攻關還要求有團隊精神。我回顧我就讀燕京大學醫預科和協和醫學院時,教學中就貫穿這種精神𓀏:授課與實驗課時之比不少於1:3;每學科期終考試,實驗(實際)考試與筆試並重🏝。定量化學測定是雙份的🪺,不得超出標準差許可的範圍👩👧👦。內科教學強調全身檢查的系統性,從實際中學習🐀。
我曾因聽課未去看所管病人死後的屍檢,受到主任教授的嚴厲批評,教育我要重視從實際學💇🏿。我校已故知名教授王叔鹹曾講過,專家與普通醫生的區別🌗,除了理論與經驗更豐富之外,關鍵在於以客觀、求實與系統準確的科學精神觀察與分析👳🏼。Waksman就是以系統詳盡探索的精神♢🏌️♂️,從兩千多種黴菌篩選出鏈黴素來。
不僅如此🔨,青年醫生要掌握影像及病理學知識,結合臨床、影像🕗👩🏻、化驗檢查(病理)進行綜合分析🦶,應有3-6個月的影像及病理學的培訓🍩,達到能獨立解讀影像片或切片,克服單憑有關的報告作診斷的傾向。
外語是青年醫生必會技能
記 者:您讀中學時就有英語教學授課為您打下了良好地英語基礎,甚至您還編寫過《基礎英語概要——英語讀寫指南》幫助青年人學英語,對於學習外語您有什麽好的建議?
馮傳漢:汲取國外醫學科技👷🏼♀️,外語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現在我們的青年醫生學外語有一些普遍的的弱點。我建議學語言必須模仿👨🏫、重復🤽🏿♂️,不反復朗讀、背、說,靠理解推論是學不會的。讀、背、說才能建立條件反射,迅速反應,直接說出寫出。不要先用中文編詞句,迂回表達🥄。第二是先有語🥽,才有法,重學法而不重學語是通病,有如懂很多球規😮👭🏻,打不了球,尤其是用中文講外語語法💦。第三是要持之以恒👴🏿,形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工作之余有十分鐘就學十分鐘😍,不要等待“脫產”才學習🚵🏽。第四是堅持“少而精”的原則,不要片面追求詞匯、書文的數量。要學多少就會多少🧑🦲。第五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精讀是為確切掌握語文的表達方法和寫作形式,泛讀主要為獲得內容、信息和材料。第六是要大膽說用♖,目的是交流。讀國外文獻,要寫外文摘要。緊密圍繞臨床實際學習✅,一定要會用外文寫病歷摘要和報告。
我國醫學教育改革應從基礎做起
記 者:您認為我國醫學教育在理念上存在什麽問題🙂🏔?有什麽建議🫴?
馮傳漢👩🏻🍳: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指出,專精必須輔以大眼光🟰、大思維,否則就可能陷入“專家的峽谷”💂♂️,有深度而無廣度。這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我看過一篇報道,一位病人吃海鮮過敏🧑🔬,出了皮疹,內科醫生給服抗過敏藥無效,轉去血液科,經化驗後認為無血液病。又轉至皮膚科🛫,也未確診,認為可能是脈管炎或其他血管病。病人最後又去看中醫,三副中藥治愈。也有病人說過,他看了好幾科,每科醫生都說不是他本科的病,可是他真有病而無人診治🏙📼。這些是我國現代醫學的不足之處𓀋👨🏽,缺乏中醫學所倡導的整體觀念,也提示結合我國國情,醫學教育應以培訓全科醫生為基礎的必要性。
對我國醫學教育我的建議是醫學教育也要做詳細的調研🏹。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不同,多民族,生活風俗習慣各異,疾病譜也有差別,要區分如東西南北中地區調研醫療衛生保健情況、疾病種類和人口密度,要培養什麽樣的、有所側重的全科醫生🎭,每年需要培養多少數量。要根據不同省市情況需要培養😒⛰。在高等醫校教育方面,同樣要作多個先進國家和我國大陸港臺有關情況的調查🧑🔬,包括畢業後教育🏃🏻♀️➡️、進修教育。尤其是要調研我國醫校畢業畢業十年以上學生的工作情況,這是重要項目🚉,它是教育的果實👨🏼🦳🥶,評價教育效果的重要標準🏄🏻。高等醫校必面對並回答這一問題,即培養了多少醫學生👮🏽♀️,在他們的崗位上表現如何。100年前,美國醫學教育相當混亂👨🏽✈️,Abraham Flexner 1908年在Carngie基金的支持下逐一考察調研155所美、加醫學院校,寫出長達360余頁的報告,推動了美國醫學教育的重大改革。如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每年二月份最後一期🟢,全部內容是關於當年專業醫生人力需求的類別與估計的數量😪,為培訓與就業提供參考。我國高等醫校也有醫學教育研究機構,但很少見有深入系統調研的報告🎫,在這方面♤,我們的工作差距還很大👩🏼💼。醫學教育改革一定不能浮躁,這涉及國家醫學發展的未來和眾多醫學生的未來。
(人民醫院 汪鐵錚)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