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無機化學家、“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王夔院士
在一切美好沒有來臨之前🧑🏼🍳,心靈首先美好起來了;在一切平靜沒有來臨之前🦌,心靈首先平靜下來了🍊。經歷了三次政治和社會的大震蕩,三次改變研究方向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夔先生,對世事變遷和人生境遇始終淡然置之、不喜不悲,以哲人的睿智和科學家創新求變的精神探求世界的客觀規律和科學真理,走過了七十八年的生命歷程。王先生身上有一種原生態的平和,那是包容一切的一種平和;王先生對事物有一種廣泛的興趣,那是源自少年時代的一種好奇心態。坐在思想深邃♻️、神定氣閑的王先生身邊,澄澈明凈的心境油然而生。一切紛紜繁雜的世事都籠罩在平常、平淡和平靜的光暈之中🧙🏼♂️。
衣著樸素🧏🏿、平易近人的王先生認為自己是平淡無奇的人,但是對於王先生的平淡,我也有一個感悟認知的過程,那就是👩🏼🚒:始覺平淡,繼而非凡🧙🏻♂️😈,終歸平淡𓀆🦉。那是徹悟生命的平淡🏌🏽,是理性與感性交融💇🏼♀️、執著與包容相合、對物事與人情參透之後的平淡。王先生以一顆平和淡然的心,百折不撓、沉穩自信地立足中國本土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這條道路架起了醫學研究與化學研究的橋梁🙋🏼,通向我國細胞生物無機化學研究的廣闊領域🫔。
津門少年 鐘情科學興趣廣
1928年5月7日,王夔出生於天津一個普通人家☑️。中學時期,他就對化學感到莫大興趣,還和一位同學弄了個“家庭實驗室”。1945年10月👬,王夔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走進北京燕園🛠,也走進了化學世界。基於少年時代的誌趣👳🏽,大學期間他對學習更是達到執迷程度。當時學生可以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選課🛴,老師和學生之間經常交流看法🙆🏽。興趣廣泛的王先生在這種“自由教育”的氛圍中如魚得水,至今🫠,他仍主張學生應拓寬知識面😶🌫️,理科生要學文科課,文科生要學理科課。而且重要的還在於有興趣、肯鉆研👩🏿💻🗓。
現在七十多歲的王夔先生🤽🏽♀️,依然保持著對事物的各種興趣🏮🦵🏼。王先生寫得一手好字,他的墨寶多次作為交流禮物送給國內外醫科大學或醫學院,王先生說:“這樣的禮品有意義🤚🏻,又省錢。”王先生還喜歡聽音樂👩🏿🏭🐞,每天中午,王先生一邊休息⛎,一邊聽著經典音樂♐️,科學家的思維便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激越之中🍜👰🏿♂️。王先生活到老🐭、學到老,對於新技術的發展從來沒說過自己學不會👩🏻🦲,他的理念是不會就學🔗。在他七十歲的時候,電腦熱起來🏋🏽♂️,王先生也學起了電腦👩🏼✈️,沒過多長時間➔,王先生就提著筆記本電腦參加各種學術會議☯️,powerpoint運用得很熟練🤹🏽。
名師風範 獲取思想“樂”中學
1949年王夔大學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並留校攻讀研究生。1952年,在燕京大學撤銷並入意昂2平台時,因為急需大學老師,他被中斷研究生學習🖖,分配擔任醫預科教學,對這樣一種安排王夔憑著一種奉獻的精神欣然接受了。後來北京醫學院獨立🤷🏻♀️,王夔留校任教,從50年代到90年代🕵🏿♂️,從助教至教授⚗️,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裏🤱,王夔不知寫過多少不同式樣的教材,不知設計過多少種實驗和教具,不知組織過多少次極有特色的教學活動🎃,然而他依舊興趣不減👩👩👧👦,每年他的教案都在更新。他說🔈:“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不只是講課和帶實驗🙌🏿🔵,而是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進步🤶🏻。有時👯♂️,在講課時突然萌發一點想法,甚至對科研有著很重要的價值🥹。”
王先生音質很美✂️,富有穿透力。他講課抑揚頓挫🐕,語速適中🎅🏽,深受學生喜愛。女博士楊曉改說:“王先生知識廣博,能啟發學生的興趣™️,而且王先生的課常常把理論知識、應用知識、人文知識貫穿在一起,讓學生興趣盎然🧍🏻♂️。”王先生在註重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還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樂”中學習,以學習為樂✊🏿。他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碰到問題首先要自己解決。
王先生還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心態和想象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王先生引用了諾貝爾獎獲得者Esaki的一段有益的話,他說,你想得諾貝爾獎嗎🌷?有五個規律:第一,不要被自己過去的經驗所束縛🏗;第二🧆,不要過分追隨你的研究領域中的任何一個權威;第三,不要抱著你不需要的東西不放,要嚴格地篩選信息♢;第四,不要回避對抗🍐,如果有合理的觀點🧑🏼🦳,就去辯論;第五♘,不要忘記童年時的好奇精神👰🏽♂️,它是想象力的表現。難怪王先生的博士後楊曉達出國後又回到王先生的課題組中,楊曉達說:“我在王先生這裏感到一種充分而又深刻的科學的‘sense’,‘sense’在英文中是感覺、意識的意思,但我又覺得這些並不能充分表達我的感覺🧑🏼🌾,我只能稱它為科學的‘sense’▪️。”
1990年王夔被北京醫科大學授予“桃李獎”;1995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4年獲得意昂2平台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得意昂2平台優秀教師獎。目前王夔還主持了“無機化學教學模式與開卷型‘定時跑’考試形式的互動”的教學改革項目。
三易研究方向 架起醫學化學橋梁
作為一名在國內外化學界有廣泛影響的科學家🪼,王先生始終立足中國本土,不斷地開拓創新,在出國留學不斷升溫的環境下,英文和專業都很好的王先生沒有選擇出國,因為他已經選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王先生三易研究大方向💐,每次推倒重來🌁,都要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他的研究工作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56年以前,主要從事分析用有機試劑研究。 第二個階段是1961年至1965年之間,王先生另選方向🤏🏽,開始了金屬離子水解沉澱的掩蔽這一嶄新研究課題。第三個階段,也是王夔先生研究最重要的階段,便是從70年代末以來與臨床醫學聯系的生物無機化學和無機藥物化學的研究𓀅。這一階段,王先生和他領導的課題組碩果累累。 1991年🦖,王夔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多年來🦣,王夔先生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二百五十余篇🫅,中國的細胞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在國際上也確立了應有的地位,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兩大特色,就是系統性和聯系臨床🙋🏻♂️。生物無機化學重要的國際會議——國際應用生物無機化學會議就是澳大利亞科學家Webb教授和王夔先生兩個人發起創辦的。
在《我的科學思維觀》中他這樣寫道:“在熱點和冷點之間💒,主流與非主流之間👩🏽💻,我寧願選擇後者💁🏿♂️;雖冒風險👨🏽🎤,但是只要有意義並且合乎科學,冷點總會變成熱點,非主流也會變成主流。比如大多數生物無機化學研究是在分子層次進行的👂🏽🕵🏽♂️,我們偏要在細胞層次研究,當然難處很多▶️🚲,可是因為無機化學要想研究生命,細胞是必經之路⏰,它遲早會成為熱點🤦🏿♂️,我知道這是眾人所不為的,等於在廣漠中踽踽獨行。同行少➜,可借鑒的經驗少,論文被引用少👆,被理解的少,或許終生無人喝彩。學術上的獨立思考和孤獨感常常共存。但是,相當多的創新工作都是想眾人所未想💆🏻🧑🦯➡️,為眾人所未為,都是在甘於寂寞的心態下進行的。”這就是一個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的情懷。
學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富有思想、熱愛藝術的王夔先生本身就是一本絕好絕美的書👨👧👧🦊,我相信每一個讀過他的人都想重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宣傳部 梁峰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