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存生:科學發展觀也是科學改革觀
趙存生:科學發展觀也是科學改革觀
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不但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而且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改革的重大戰略思想。這是因為發展同改革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自我完善發展的動力,沒有對我國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按照其分別同我國的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相適應的規律進行科學的改革,就沒有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與科學改革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科學改革是科學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也是科學改革觀🍎。科學發展觀既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也是指導改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候理所當然地也要樹立和落實科學改革觀。在當前,特別指出並且強調這個問題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回顧我國改革和發展的歷程,展望我國未來的改革和發展🐈,我感到🧝🏻,樹立和落實科學改革觀🖊,至少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我國28年來的改革進行科學的總結和評價⬜️,恰如其分地肯定成績📊,厘清問題,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和路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綜合國力有了顯著增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明顯改善。實踐證明,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政策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歷史得考驗的,改革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一百年不動搖。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伴隨著改革成就的取得🐓,一些問題也日益凸現出來。特別是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成員之間在發展水平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明顯擴大💆♂️,基尼系數已超過世界公認的警戒線🧛♂️,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繼續惡化等問題,也已經到了必須給以高度重視和切實予以解決的時候了。否則不但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影響改革的進行,而且會危及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的穩定。正如鄧小平所說:“少部分人獲得那麽多的財富,大多數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冊第1364頁)成就偉大,問題尖銳🛺,挑戰嚴峻,我國改革和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對成就沒有足夠的認識,或者對問題沒有足夠的認識🙋🏼,都是片面的、有害的。正是在這個時候,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審時度勢👂🏻,與時俱進🖕🏽,一方面旗幟鮮明地指出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為繼續深化改革定了音;一方面高屋建瓴地提出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前進路徑。因此🎸,可以說,科學發展觀不但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和道路前進的重大戰略思想,而且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的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和道路前進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是要以歷史唯物論指導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把實現、維護✊👨👩👦、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歸宿點和檢驗標準。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就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通過認識、運用客觀規律的實踐活動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和改革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發展要以人為本🌤,改革也要以人為本🏋🏿♀️。要把以人為本作為根本的價值取向,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通過改革取得的發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檢驗改革的標準是人民利益是否實現和實現的程度。對廣大人民群眾滿意的政策和措施,要堅持實行並不斷加以完善👨🏼💻;對廣大人民群眾不滿意的政策和措施,則要及時妥善地加以修正和調整。在改革中要始終堅持這樣一條: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的改革🛞,改革的結果是要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三是要用唯物辨證的科學方法指導改革實踐,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1️⃣、再認識的認識路線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工作方法🖱。這是由毛澤東提倡並且由實踐證明了的正確路線和方法🧝🏽。我們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本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精神🦆,排除來自主客觀方面的各種幹擾,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利益觀和政績觀🤜🏽,自覺地堅持這樣的路線和方法。我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為改革提供理論和政策咨詢的專家學者也要自覺地堅持這樣的路線和方法📇,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肩負的重要社會責任,避免脫離實際和脫離人民群眾🚷。為什麽要突出地提出這兩部分人呢?因為這兩部分人在改革中處於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堅持獨立自主的改革精神。我國的改革是獨立自主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對於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改革和發展,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可以說在世界上沒有任何現成的答案🧑🏻🎄,只有靠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獨立自主地進行探索和創造。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以開放的胸懷🚣🏿♀️🫃、世界的眼光,自覺地、積極地學習和借鑒國外有益的思想🥲、理論和經驗。但是,要做好這一點🦮,首先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對國外相關的思想💆🏼♂️、理論和經驗進行認真負責的篩選,從中找出有可能為我們所用的東西來⛹🏽♀️。其次,即便是對這些有用的東西也不能原封不動地照套照搬照用,而必須對其進行加工👏🏼、改造,使之符合中國國情,實現本土化,以便於為我們所用。實踐證明🧑🏽💻🦹🏻,對馬克思主義不能搞教條主義💌,對上述這些思想、理論和經驗同樣不能搞教條主義。
五是要堅持適度🦶🏽、漸進👨🏿🎨、可控製的原則🪙。所謂適度,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所謂漸進,就是要逐漸前進🐎,積小勝為大勝,不要企圖畢其功於一役🗄。管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中國這個大國經不起折騰,折騰勢必誤國、害國👨🏻🦰。我國28年的改革過程就是一個漸進改革的過程🏄♀️,實踐證明🥃,漸進改革是對的😧😁。中國改革的主體是我們黨和人民🔲,改革的過程就是我們這個主體自覺認識規律並且按照規律發揮主體性的過程。恩格斯說:“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製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麽🤾🏽♂️,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誌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630頁)改革的力量就是這樣一種社會力量😱。這個力量是可以認識的因而也是可以控製和駕馭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自覺地把握規律,按照規律辦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是提高黨領導人民駕馭社會主義社會改革和發展的能力。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落實🛌,就是自覺認識、把握和運用規律對改革和發展進行駕馭和控製的體現。
六是要堅持代價共同分擔和成果共同分享的原則,既要分享陽光又要分擔風雨✊🏻,體現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問題在於要盡可能地減少付出的代價👨🏿✈️,把它減少到最低的限度🟪,並且讓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承擔這個代價🕰,而不能只是由一部分社會成員全部承擔或者主要承擔這個代價。我國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在代價承擔方面有失公平並因此伴生出一系列矛盾。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要讓改革的成果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而不能只由一部分社會成員分享,或者由一部分社會成員分享大部分成果,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分享得很少,造成社會成員在享有經濟、政治、文化權益方面的嚴重失衡並因此影響社會穩定。所以,黨和政府一定要搞好宏觀調控,堅持效率和公平的統一,在收入分配方面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既不能搞平均主義,也要防止兩極分化。
七是要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保持社會的有序運行和團結穩定。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優秀的思想就是“和”的思想🐘。“禮之用,和為貴”🫴🏿、“和實生物”、“天地人和”、“協和萬邦”、“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心平氣和”等等🧚🏼♂️🤱🏽。具有象征性意義的是,故宮三大殿的名字🍱👮🏿♀️,中間都是一個“和”字💌。當代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雖然還處於初級階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以及各個社會階層之間、各個利益群體之間,還存在著矛盾,對這些矛盾必須承認它📮、正視它👋🏼,但這些矛盾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一定要采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加以解決🧙♀️。要善於運用溝通🕜、協商的方法↪️,疏通、引導的方法,民主討論、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既講清道理又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以及德法兼治的方法等,來緩和矛盾、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的團結、秩序和穩定👮,為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和諧有序的環境。
需要說明的是🏍,強調以上幾點,並不是要束縛改革的手腳🚵🏽♂️,磨滅改革的活力🧑🎄🚿,窒息改革的創新精神🥦,停頓改革的前進步伐🦀,而是要按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改革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軌道🪝,使改革朝著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方向前進。應當認識到☝️,改革是不可逆轉的𓀜,因此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推進改革✍🏼;還應當認識到,改革是要遵循客觀規律的,因此對改革要采取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加以推進。
最後,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要樹立和落實科學改革觀🤬,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和運用鄧小平理論特別是其中關於改革的理論,而不能割裂和曲解這個理論。鄧小平的改革理論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科學的改革理論。在鄧小平的改革理論中,既強調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又強調改革的目的是通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要用“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改革成敗得失的標準;既強調要打破平均主義、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民群眾先富裕起來📑,又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要反對兩極分化、通過必要的政策調解以及先富帶後富🤸♀️、幫後富等方法實現共同富裕;既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經濟體製改革,又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協調發展,要與經濟體製改革相適應進行政治體製改革、文化體製改革和其他方面的體製改革🫄🏼;既強調改革的堅定性,提出要從改革中尋找出路✡︎,又強調改革的科學性和漸進性,提出要經過實驗,對的堅持🙅🏻,錯的改正過來等等。在對待鄧小平理論包括其改革理論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反對斷章取義、為我所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類似這樣的問題在過去是有過教訓的,我們必須牢記這方面的教訓,決不能讓它重演。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既是我國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改革的攻堅時期4️⃣。我們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我國的發展和改革,更快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本文系作者在2006年5月25日意昂2平台“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理論研討會上的大會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