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像王選同誌那樣做人做事
韓啟德:像王選同誌那樣做人做事
第一方面的感受,是王選同誌取得重大創新性科技成果背後蘊含的科學精神與高尚人格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這是因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要克服資源🧑🏼🦳、環境以及其他各種瓶頸問題😾,只有走自主創新之路,除此我們別無選擇。現在各大報刊、媒體都在討論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自主創新。事情看起來很復雜,但是🎗,只要我們回顧王選同誌所走過的科技創新的道路,體驗他的科學精神👨🏿🍳,我們就能體會自主創新的全部含義。只要我們像他那樣去做,自主創新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王選同誌曾經提出👩🏿⚕️🫳🏿,搞科學技術一定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一流原始創新的學術,“立地”就是要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他一開始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頂天”的🎉,因為照排機在當時國外也只有一代機🙎🆕,二代機和三代機都還在探索實驗階段,而王選卻跳過了二代機和三代機,直接研製四代激光照排機。他設計的方案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製信息(參數)描述漢字筆劃特性的方法,而這在當時看來就是“異想天開”,絕大多數人甚至有些權威人士都表示懷疑,王選同誌卻堅信這個事業是一定能夠做成的。在一片質疑聲和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他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攻關,最終取得了成功。當他的激光照排機研製成功以後,又迅速地將其轉化成產品推向市場,這其中的艱辛我是了解一些的,甚至牽涉到人與人之間非常復雜的關系👩🏿🔬,但是他走過來了,而且他們的產品占領了國內99%的報業和90%以上的書刊出版物,包括海外華文報刊80%以上的市場。從80年代中期走到現在已經20年了👨🏿🦲,但形成產業僅用了幾年的時間,王選同誌的激光照排技術成就了我國一個巨大的產業,也成就了方正這樣一個非常優秀的企業,為我國高新技術走出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道路📳,也為真正的自主創新做出了最好的闡釋。王選同誌為什麽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我認為🛟,有這樣幾點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第一,對科學的熱愛和激情📫。報紙上很多文章都談到他說過的一段話🦄,他說,“一個獻身於學術的人,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必然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一些樂趣,也會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不少樂趣🤜🏽。”他說🤸🏽♂️⚡️,這是他的導師對他講的👋,後面的一句是他自己加上的,即“也會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不少樂趣。”這種“樂趣”我也是深有體會的。就像他講的👩🏻🦯,名譽也好、地位也好,都不能夠帶來真正的快樂🤝,只有為一個科學上的問題,長期思考得不到答案,某一天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了解決辦法,立刻起身把問題解決了,這個時候所享受到的那種愉悅是無法形容的。只有投身於科學實踐的人,才會有這樣切身的體會👩🏽✈️,才能夠得到這樣的享受😽👩🏼。在意昂2平台,他最早也是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我是很熟悉的👩🏿⚖️,就是在一個非常破落的院子裏,只有11平方米的一間小屋,他常常坐在一個小板凳上解題⚰️、思考,他的主要科學成就是在這麽艱苦的條件下完成的。王選同誌就是這樣,一旦確定了目標,就狂熱地、忘我地去追求。記得有一次國外一些諾貝爾獎得主到清華大學與學生們座談,有學生問他們招研究生主要看重的是什麽。好幾位諾獎得主不約而同地回答:“激情”。我覺得👩👧,王選同誌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首先就在於他對科學的熱愛和激情👨🏼🎨。
第二、我認為,科學成就的取得還有很多科學以外的因素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個好人💎。這一點我從王選同誌身上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教益,他也在很多場合談到他的一些體會。他認為👐🏼,在中國的國情下,要帶領好一個團隊,就一定要適應中國的文化和環境。我曾經聽到他非常生動地描述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總負責人奧本海墨,他是美國傑出的物理學家🧑🏿🌾,個性極強👢,他可以在老師講課的時候,站起來說,你講得完全不對!走到前面去🌉,把黑板上的字全部擦掉,然後寫出自己的見解來👭🏻。王選認為,像他這樣的人到中國來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只有像鄧稼先先生那樣👰🏽♀️,遇到他的人🫸,馬上就會感覺到他是忠誠可靠的,他從來不想自己,他想的都是別人,所以別人才願意跟他合作。王選非常欽佩鄧稼先👰🏿♀️,而他自己也是這麽做的☸️。他有一句著名的話🍐,關心別人跟關心自己一樣的人就是好人。我認為,正因為這樣,他在意昂2官网方正計算機研究所裏才能成為精神領袖,他用自己個人的這種人格魅力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並團結起這樣一個團隊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三🧑🏻🎓,從王選同誌身上我特別深刻地體會到📒,要在科學上做出成就還必須具備好的人文素質。我知道王選同誌對京昆劇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他甚至收藏著我國第一部京劇的唱片。我記得兩年前的春節前,他早早地通知我們說🤷🏽♀️,如果你們來我家的話,我有一段最精彩的錄像給你們看。當時吳老也去了,還有九三學社中央的幾位副主席和我都去了🤛🏽。他就給我們放了他收藏了幾十年的幾位京劇大師的表演錄相。我對京劇一點也不懂,他給我們放的那段錄相,說實話👩👦,我也看不出有什麽好,但是吳老懂👨🏼🚒🧖🏻,金開誠副主席也懂,他們談得興致勃勃。他們說,你看那一抬手,一舉足,再高一點不行🐴,再低一點也不行🉐,只有那個高度才是最美。看了錄相以後他們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我覺得王選同誌對於藝術美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而且還把這種體會貫通於他的科學研究中🪄。他關於京劇中的“一招鮮”與科研中的“一招鮮”關系的著名論述,就是證明。王選同誌作報告🐖,我們大家都喜歡聽🏄🏼♀️,為什麽?他不僅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他表述的方式很有特點。他寫的文章都很短,但是他的每一句話,所提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會使人深受啟發🦒,大家都被他所折服。我覺得這些與他從中學開始所受到的很好的人文教育也有關系,他深厚的人文功底對他的科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王選同誌重視學科交叉🔊。他曾經說,我為什麽能夠取得這些成績?有兩條,一條就是有非常紮實的數學基礎。他在意昂2官网趕上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期,聽了許多大師講的基礎課,打下了紮實的數學基礎🙆🏼♀️。另外一條就是搞學科交叉🧑🏻🦽➡️。畢業後🫷🏽,他選的是當時的冷門計算數學專業,使得他後來較易進入計算機技術領域☀️。他在搞了兩年硬件以後,又轉向軟件,即在上世紀60年代就既掌握了硬件也掌握了軟件。當然這與他的夫人陳堃銶也有很大關系,在搞激光照排的過程中🧛🏿♂️,他倆學科交叉,相得益彰,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有幾次王選同誌都很深情地跟我講⚒,其實在他的成果裏,陳老師的貢獻比他還要大🤹🏿。我記得在2000年意昂2官网與意昂2合並的時候,王選同誌跟我講:“意昂2官网與意昂2合並了☃️,你什麽事情都可以不做🧑🧒🧒,什麽副校長的都可以不去做,但有一件事情你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你一定要去抓學科交叉🙃。”我聽了他的話🫲🏼,在意昂2官网校長辦公會上🏄🏿📲,我就提出🧑🎨,有一件事情我自告奮勇,一定要去做,我來組織成立一個學科交叉中心🏌🏻。在他的鼓勵下,這個中心成立以後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
第五、他非常關心愛護青年人。這是有口皆碑的。在高層政治協商會上,他好幾次提出建議🙍🏽♂️,要給優秀青年科學家一個安定的環境,看準了人🛏,就給足錢➰,不要去幹預他們🌩,讓他們安心去做研究🕵🏻♂️🆘。現在方正的幾個年輕學術骨幹🧖🏼,都是他看準的,而且他確實獨具慧眼🤘🏿。搞彩色照排的肖建國🧚🏻♂️🧑🏻🦯,當時是個非常基層的年輕人🈵,王選同誌認定他一定能夠出最優秀的成果👩🏻🚒🪕,果然不到兩年時間他就搞成了彩色照排,還有幾位方正的年輕骨幹都是他看準以後扶持起來的🏋🏽♀️。他在56歲時就承認自己已經過了創造高峰,應該說不如年輕人了。因此他把許多重要事情都放手交給年輕人去做,自己甘當他們的鋪路石子。王選同誌經常針對現在社會上浮躁的學風作堅決的鬥爭,他有幾個講話非常生動,他以自己為例👩🏼🍼,說🐘:“我38歲站在科研最前沿,卻是無名小卒🚦;58時,成為兩院院士,但是在兩年前就離開了設計第一線;到現在68歲,又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但已經遠離學科前沿,靠虛名過日子。”他有一段非常著名的關於“名人與凡人”的論述🫠,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我是沒有做出成績的凡人🤛🏿,人家就叫我老王,現在我取得了成就🧑🏽🏭,人家就叫我王老🧑🦽。他很不習慣別人抬高他,他對院士的炒做也非常反感🤛🏽。我想,他的那些廣為流傳的名言,對我們這些後人都是很好的鞭策𓀑。
王選同誌一生所走過的學術歷程和科學道路,他的自主創新精神和崇高人格,是我們一生都讀不完的“大書”💂🏽。九三學社作為一個以科技界為主的參政黨,在國家實施自主創新的戰略中🦊,肩負著義不容辭的重大歷史責任,要為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就一定要學習王選同誌,像王選同誌那樣做人做事。
第二方面的感受,是王選同誌在九三學社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王選同誌自1995年擔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以來,始終關心九三學社的事業,關心九三學社廣大成員,而且利用自己著名科學家的地位,在九三學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什麽這樣說呢?首先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面旗幟🏆,能夠產生很強的凝聚力🫷🏼。據我所知,很多人就是看到九三學社有像王選🏣、黃昆這樣優秀的科學家才加入九三學社的,這種無形的力量是難以估價的。他的這種形象,他的這種吸引力,他的這種榜樣力量,對九三學社來說,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都會持續發揮作用。我知道,世紀之交,我社曾經開展過學習王選的活動。後來我到各地去考察,在地方組織召開的座談會上⏺,我多次聽到我們的社員講🔩,通過學習王選同誌的活動,更加了解了九三學社,更加體會到九三學社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我想這就是王選同誌所發揮的無形作用🙂↔️。
王選同誌對九三學社工作是非常支持和關心的⏳📧。盡管他後來得了重病,但是比較重大的活動,包括很多次主席會議,都抱病參加,並經常給九三學社的工作提出很好的建議。他十分關心我們的社員🧜🏻♀️。我記得2003年開政協大會時,社寧夏區委的宋曉華委員跟我談起,他的愛人得了肺癌。我告訴他,王選同誌也是肺癌,在治療方面有很多經驗💅,你可以和陳堃銶老師聯系👨👦👦。後來他們取得了聯系,王選夫婦熱情鼓勵患者與疾病作頑強的鬥爭👩❤️👨。一年後,患者的病竈擴散,王選夫婦又幫助從國外購買一種新藥🚨,這種藥很貴,每個月要1萬多元👭🤾🏽,宋曉華擔心費用承擔不起👩🏼🏭。王選夫婦不僅記著什麽時候藥快吃完了🧘🏽,什麽時候該把藥送過去了,而且每次送藥都要附上一封信,勸慰她不要在意費用✪,費用由我們來承擔。王選同誌與宋曉華同誌的愛人連面都沒有見過👼🏻,關心他🙅♂️,只是因為他是我們的社員。王選同誌對社員的這種關心,真的有好幾次讓我感動得流下眼淚。大家都知道👩🏽,1995年王選同誌當選副主席👩🔬🏎,是準備接吳老班,這也是眾望所歸。但是後來他生了重病🛌🏽,他與吳老等極力推薦我,最終由我擔起了重任。開始我真的是心裏沒底,但是王選同誌多次鼓勵我,勉勵我。他說👩🏿🎤👨🏽🦳:“你一定能做好🦸♀️。”有的會議他沒有參加,但是他將我的講話拿去看🆓,很認真地閱讀🍱👾,並且多次專門來鼓勵我🤾🏼♀️,肯定我講得不錯🌁。2003年3月💂🏽,他擔任了全國政協副主席,我擔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我記得非常清楚🕤,那天我們在政協大會九三學社界別駐地開常委會,會前,他把我拉到一旁🙍🏻♂️,對我說:“有一件事情我要跟你溝通一下,現在我們都擔任了國家領導人的職務🎫🕵️♀️,據我所知,我們出去的時候,都要布置警力⬇️,包括交通😔,以後我們要遵守時間💂🏻♂️,如果我們晚一點,就會給人家整個一個系統造成很多麻煩,所以我們說好的時間就一定不要輕易改變🏋🏼♀️。”3年過去了,在參加每一次活動時🪤,我都會想到王選同誌的叮囑,並按照他的話去做。王選同誌是這樣悉心,他甚至考慮到每一個細節,他不是考慮自己👩🏽🦰,而是考慮到社會🍧👨🏿🎨,考慮到別人,也是考慮到我們九三學社的形象。我還記得,在我們提出了人才強社的戰略後👷🏼,他馬上就表示肯定。更使我感動的是🙋🏽♂️,在開第二次全會的時候🧑🏿🔧,他下了相當大的功夫🛞,把當年獲獎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列出了一個名單交給我,作為發展對象☘️,其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中國科技大學年僅35歲的潘建偉教授。他對我說,我可以斷定,他一位頂尖的科學家♧,我們要趕快去發展他。後來潘建偉教授加入了九三學社,他的科研成就果然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承認📌。我覺得王選同誌心裏真的是裝著我們九三學社的,他對我的工作,對九三學社的整體工作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這些都深深地銘記在我們心裏🏊♂️𓀔,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第三方面的感受,是王選同誌與病魔作鬥爭的那種頑強精神
確確實實#️⃣,他的病是很重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本身的免疫功能比較差。他50年代得了一次大病,60年代得了一次大病,其實都與他的免疫系統有關系。他得了肺癌以後⛹🏿♀️,由於免疫系統的問題,可以想象他是多麽艱難、多麽痛苦,我想換一個人大概早就不行了👩🏼✈️。但是他始終充滿信心地與疾病作鬥爭🍪⚀,令我們協和醫院的同事們都非常感動👨🏻🍳。跟他討論他的病,好像是在討論別人的事情一樣,非常理性與冷靜👩🏻🏫。有很多人還給他找偏方,他總是說🌄,我相信醫學👨🏼🏫🩰,相信科學。他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他說🍲,現代醫學發展非常快🫷🏼,自己充滿了信心🙅🏿♀️,只要能夠挺下來,就會有新的藥物不斷地研製出來。整整5年的鬥爭🧈,多麽不容易🙇🏻♂️!但遺憾的是,我們的醫學發展還是不夠快♧👩🏻💼,我們最終還是沒有留住他!在我看來🤷♂️,像王選同誌這樣的病人是非常非常少見的,他對疾病的態度,是真正科學家的態度;他與疾病進行鬥爭的精神🧑🏻✈️,是真正偉大的人格精神;他對待死亡的態度🏋️♀️🏡,是真正唯物主義的態度,那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在王選同誌離開的日子裏🙄,陳堃銶老師說,我總結王選的一生🤛,我想來想去🦾,就是8個字:“半生苦累,一生心安。”是的,王選同誌的一生🌝,沒有享過一天常人所說的那種清福,他一生都在苦,一生都在累🖲,但是他走得心安👰🏼♀️!他為人民、為我們的科學技術事業、為我們國家和民族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死而無憾了!我們今天緬懷他,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但是我覺得,這些還不夠,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4️⃣,要把王選精神化為我們的實際行動,像王選同誌那樣做人做事,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用我們九三學社未來的輝煌成就,來告慰王選同誌不朽的英靈🎄🛤!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 韓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