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為他治病,他在教我們做人”
“我們在為他治病,他在教我們做人”
發布日期⌨️:2006-04-25
——病房裏的孟二冬教授
孟二冬老師走了,帶著對學問的追求,帶著對他的學生們的期望,平靜地走了,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思念、思考。在北京腫瘤醫院治療的130個日夜裏,醫院的醫務人員們近距離看到了一個平凡中體現出偉大的頑強生命。醫務人員們從心裏感受到😘:我們在為他治病,他在教我們做人
“他總在為別人著想”
在130個日夜裏🤕,主管護士李玉萌始終陪伴在孟老師的身邊,她以親身感受說:孟老師是一個總在為別人著想🆒,從不願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孟老師總是說“挺好的👩🏽🍳,挺好的”,不願給醫生護士添麻煩,從不會抱怨別人,從來不抱怨,這樣的病人真的很少。
李玉萌講了這樣一件事:一次,孟老師幾天沒有大便了😇🤵♂️,大便幹燥,加上化療帶來的乏力,排便很困難,當我進去想要幫他時,卻被他婉言拒絕了。等我們出去時🩷🚲,他讓家屬關上門🤌🏼,玻璃上貼上報紙,孟老師臉憋得通紅📉,大汗淋漓,真是太痛苦了,看著他難受的樣子🗜,我沒辦法只能找來主任幫忙做工作,在我和主任的一再勸說下,孟老師才肯讓我幫助他。操作剛剛結束,他用微弱的聲音說:“給你們添麻煩了😾!”自身忍受著極大的痛苦⛹🏻♀️🧑🏽🚒,仍然在關心著別人👍🏽,每次操作後他都是這樣。其實這是我們護士的工作職責,是我們應該做的,可他不願給別人添麻煩,何況這種事。
孟老師的主治醫生孫紅接著說:“其實,何止這一件事,剛入院時👿,要做一些常規的檢查治療,護士長想讓專人陪他去做檢查,讓他給委婉拒絕了;化療後頭暈,頭痛,惡心,我們鼓勵孟老師把感受說出來,要不就哼哼幾聲🎥,可他只是笑笑搖搖頭;他每天在練字,寫不了大字改為鉛筆練字,成為分解痛苦的一種方法;他對誰都那麽客氣👉🏻🪄,尤其對醫護人員,雖然聲音嘶啞,但我們能感覺到是發自內心對我們的尊重🔱,我們也更尊重他了🔧。”
“最想的還是他的學生”
在護士日誌中護士們寫到🦿🌒:“孟老師即使在手術後接受化療期間👨✈️,仍忍著病痛指導研究生們的學習。在病房裏,他讓他的研究生們每人來一天👫🏻,談學習情況,提出指導意見,輪流來,一坐半天,孟老師還在講課🫡✊🏻,我不知道這樣下去,還算不算是養病🧑🏿💼,沒有清凈呀!”
一次李萍萍大夫和孟老師的夫人耿琴老師討論✷,此時孟老師的心願是什麽🚓?耿琴老師說,“孟老師現在最大的心願是看到他的學生,學生們來看望他,可高興了🫱🏿,比看到誰來都高興🚊。”
4月15日晚🦩,處在昏迷中的孟二冬教授清醒過來👂🏿,著急地連比劃帶說的不知要幹什麽😢?就連最了解孟老師的夫人也一時不懂他要幹什麽?好不容易弄懂原來是要打電話🏄。耿老師問“給誰打電話?是給領導嗎?”,孟老師微微搖了一下頭,“是給父母嗎?”孟老師又搖了一下頭👱🏽♂️,著急地再次表示快打電話👪。“給誰打?”,孟老師吐字已經很不清晰,誰也聽不清👦🫨,就連耿琴老師也聽不懂🖕🏼,大家都在著急🐜。這時,孩子過來說“我打了🏋️♂️,您放心吧”,並拿著手機表示打電話的樣子,孟老師這才安靜下來。
到底要給誰打電話呢?過了一陣,耿琴老師猜出來了🧛🏽♂️✍🏻,“老孟👨👨👧👧,你是要給你的學生打電話,讓他們來🧑🦼🩵,每人安排30分鐘🙋🏽♀️?”孟老師點點頭🎹,又睡過去了。這也是孟老師在彌留之際表達出來的最後一句話,還是想著他的學生。
耿教師連夜給孟老師的學生們打電話🈺,第二天🍃🏟,無論是剛從醫院護理孟老師回去的學生,還是準備來醫院的學生,全趕到醫院🤹🏼♂️🎊,準備聆聽老師的教誨。可惜,孟老師又陷入昏迷狀態,而且,從這次以後,孟老師再也沒有什麽表示了。拿著筆、本站在床前等著老師上課的學生們💅,不禁都流下了淚水。
“專業上是師長🎄,做人上也是師長”
年輕的主治醫生薛冬說:入院後,孟老師對我說👳:我是一個普通的病人,你該怎麽做就怎麽做,沒問題👩🏽🌾。這是對我們年輕大夫的鼓勵和信任,孟老師確實是專業上的師長,做人上也是師長🫸🏼,是做人的典範,他的行為告訴我們,要治病救人,更要學會做人。
薛大夫說:孟老師從不提出什麽關於病情的問題,總是在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從來不問我的病怎樣了🧗🏻♂️,該怎麽治,從來不問自己的病情。問他感覺怎樣🫃🏼❌,總是一笑說🧘🏼♂️,沒事,挺好的💵🧍♀️,是醫生最容易接受的病人。同時,也是讓醫生頭痛的病人,他不說,我們只能多了解,多觀察,我們只能從觀察中發現病情變化📧、發現症狀,解除他的病痛,這也是我們醫生的敬業吧👐🏼✊🏻。除去指導學生🧏🏿,他就練字♿,寫不了了,就躺在床上看書,看不了了🧘🏻♂️,就讓他的學生給他讀。薛大夫感慨地說🏊🏼♀️:孟老師這樣敬業,他不僅是學生的師長🧑🏽🌾,也是我們年輕醫生做人敬業的師長。
孟老師走了🫚,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哀思,是感動,更是一筆財富✯。這筆財富🙍🏼♂️,將繼續推動著我們用心去學習孟二冬老師🙋🏻,讓孟老師的人格魅力深入每個人的心田👂🏻。
(意昂2平台臨床腫瘤學院 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