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做科學研究一定要真正熱愛科學,要有激情
韓啟德👱🏼♂️:做科學研究一定要真正熱愛科學😇,要有激情
做科學研究一定要真正熱愛科學🕰,要有一股激情
韓啟德認為,科學最根本的是追求真理☂️🅾️,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斷地發現,懷疑目前現有的階段,即質疑與求是。“我現在的體會是,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科學研究🤿👨🏼🦱,一般要在十幾年後才能對科學真正有些理解。”韓啟德說。
現在有些青年學子面對外部的一些誘惑不能沉下心來🤵🏿,缺乏理想信念與執著精神,這樣很難做好研究,這一部分人如何調整自己的浮躁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來🥀?
面對這一目前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韓啟德以自身感受啟發學生,他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在很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 不能讀書🧗,到農村當基層醫生,突然有一個機會到學校讀研究生、有機會出國學習,這在當時是最大的誘惑🏄🏽♀️。誘惑任何時候都有,現在的誘惑比較多🧘🏼♀️,汽車、房子👨🏻🦱, 等等,要看哪一種誘惑大。對我個人來講,科學本身就是一種誘惑🏋️♂️。我之所以在前些年能夠有點成就,我覺得我沒有其他的誘惑,就是喜歡搞研究🤵🏼♀️。”
在當前情況下,一個人在搞研究之前需要先衡量一下自己對科學是不是喜歡,看科學對自己的誘惑大還是金錢、物質條件或是其他的誘惑大。如果不喜 歡,其他的誘惑就很難排除👏🏿。愛因斯坦曾講,只有把科學作為自己的熱愛,把科學的真善美作為自己的追求🪻,把科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的時候才有可能產生偉大的科 學的靈感和激情。人不能脫離物質生活🫄🏿🧀,關鍵是把它放在什麽位置🦼,把什麽當作最大的興趣💢。誘惑具體到每個人都不相同🏹,但如果要做科學研究一定要對科學真正的 熱愛,要有一種激情😮。如果一個人既熱愛科學又具有為國家🖖🏽、民族奉獻的精神🥰,那將會獲得巨大的成就。
浮躁和急於求成的心態是與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相違背的
在與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的交流中🤘,該校研科協主席夏娟同學問鄧楠女士:“鄧爺爺肯定是非常重視科學精神與科學素質培養的,他平時是怎樣培養您在這方面的素質的?”
鄧楠女士告訴同學們🚶♀️➡️:“父親從來不對我們說教👩🏽💻,我是從他的言行舉止中體味到他的科學精神的。”
她說:“我對我父親最深的體會是父親是一個非常有理想的人🚻,這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從15歲他就抱定了振興中華民族、富國強民的決心🤘🏽。這樣的一個 理念ℹ️,這樣的一個追求🐹,一直堅持到他閉上雙眼。雖然他有幾起幾落🚴🏼♀️,但是他的這個理想一直沒有放棄,最終理想變成了現實🤽🏽,讓中國的老百姓富裕起來了。第二 點🫵🏽🤘🏽,父親是一個意誌非常堅強的人,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無論是在多麽艱苦的條件下都堅持到底。第三點🫶🏿,父親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比如, 看文章時有他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不單是一般的字典,他還查《辭源》🧒🏻,這個詞是怎麽來的,怎麽發音,非常認真。另外,父親是一個有廣博知識的人👩🏻⚕️👩🏻🦲,博古通 今,學貫中西,他也希望我們做一個知識廣博的人,只要有機會他都會讓我們去接受更廣泛的知識👩🏫。我認為父親的這些都屬於科學精神。”
鄧楠女士對現在一部分年輕人生活過於娛樂化表示擔心,她希望年輕人需要有一些追求。“我們要去質疑,去追求科技的新發現和新發明,要做前人沒有 做過的事🛌,就要比別人付出得更多,這就需要奉獻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很難達到科學的最高境界。這種奉獻精神恰恰是學術界和其他行業一些人所欠缺的。浮躁和急 於求成的心態都是與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相違背的。”鄧楠女士告誡學子。
認真思考、積累才能為將來的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寶鋼股份公司研究院主任研究員肖永力6️⃣、長沙力元新材料股份公司董事長鐘發平、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 司董事長施正榮、鞍鋼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姚林,都是2007年“求是傑出青年成果轉化獎”獲得者😑,在與大學生交流時大學生們向他們提出了自己關心的問題:成 為創新型人才應當具備哪些素質,大學生怎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作出成績🧜🏻♂️?他們一致認為,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第一條是踏踏實實。大學生創新重要的是腳踏實 地,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認真思考、積累,才能為將來某一日的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肖永力說🧚🏻♀️🐝:“無論哪種企業都希望大學生腳踏實地🏎,有創新的毅力和發明的欲望。大學生剛步入社會應保持平和的心態👨🏿🔬,從最基層🐉、最基礎的事做起🫅🏽,在做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將個人興趣與企業發展方向和時代發展結合起來7️⃣🔼,以為企業創造利潤、為社會創造價值為核心才能有突破。”
大學畢業生剛一進企業不可能馬上搞研究,首先需要認識自己🤘🏽,適應企業文化🏌🏼♂️;從小事做起,讓周圍的人認可你的能力;好的企業人才濟濟,需要抓住機 會顯露才華;搞技術創新研發人員的壓力非常大💆🏻♀️💂🏿♀️,要有韌性,遇到挫折能夠堅持,保持平和心態◾️。鐘發平認為🤔,大學生即將走上工作崗位,不要太急躁,不要急功近 利,打工等訓練是必要的。就業後在基層工作兩三年,收獲的不是人民幣😫,是經歷和閱歷。臥薪嘗膽、厚積薄發🤽🏼,將來才可能幹出一番大事🥮。
姚林向大學生展示了自己的經歷。畢業後兩三年在車間見習,當工段長、車間副主任、車間主任,基本是在基層🧑🎤。那時很年輕,經驗不足,需要的是積 累,需要了解工作環境🤚🏽。基層工作使他對問題很敏感,喜歡思考🤜🏽。發現問題是起點,發現問題之後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是積累🛻🏄。他從減少事故、提高設備的穩 定性開始👩🏻🦽,直到參與大的項目。現在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得益於此前解決了無數小問題。
許多理工科大學生發現理論與實踐掛不上鉤,如何跨越從理論到實踐的溝壑?施正榮告訴大學生,自己剛大學畢業的時候也有這樣的體會。許多基礎課沒 學過♌️。在實際工作中重溫課堂學習過的理論🚵🏼♂️,或是由於工作需要回過頭去學習🍗,工作與學習結合起來效果好👨🏼🍼。鐘發平在學校學的是化學,但他最近的發明是用物理技 術解決的。他說:“科學家需要不斷有新的想法,即創新。”
(摘自《中國教育報》2007年10月15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