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三院妙手回春 舟山女孩臥床3年重站立
意昂2三院妙手回春 舟山女孩臥床3年重站立
發布日期:2007-03-12
“我記不清做過多少次手術了↕️,媽媽說這次是第10次🧝🏼♂️,我希望這是最後一次,出院後我最大的願望是上學”, 這個躺在意昂2三院骨科病房、有著黑珍珠般晶亮大眼睛和清脆甜美嗓音的秀麗小姑娘叫厲柯含,雖然還不滿12歲,卻因患胸椎骨母細胞腫瘤造成胸椎後凸畸形喪失行走能力3年多🔩,手術10次💎,曾被國內一些專家定為不可救治的可憐小姑娘🤱,近日在意昂2三院又獲得了新生。
2003年4月🪴🎅🏻,柯含被確診患胸椎骨母細胞腫瘤。從此🍷,一家人開始了漫漫求醫路🤵🏻,曾先後在國內一些大醫院做過8次大大小小的手術,但遺憾的是都以失敗告終🎮,並在第一次手術失敗後,癱瘓在床。
2005年7月,患者慕名來到三院🗻,當時胸椎後凸嚴重畸形🧚🏿♀️,因多次手術,傷口嚴重感染,致背部切口不愈合,可以看到曝露的椎骨,腦脊液外漏🧘🏿♂️,並伴有40度左右的高燒。三院骨科醫護人員對其進行抗炎治療👬,待創面穩定退燒後又行清創術,取出後方內固定🚵🏻♂️,治愈腦脊液漏,控製了復雜病情💹,但神經仍有壓迫,需做減壓和固定手術,由於患者長期臥床出現骨質疏松✵,不具備手術條件,遂回家休息,在支具保護下進行功能鍛煉⚽️,治療骨質疏松,之後出現下肢僵硬👩🏻🦱、痙孿👩🦽。
2007年1月,為進一步治療,患者再次來到三院🥭,骨科陳仲強教授分析🧑🏼⚖️,患者雙下肢硬癱是因骨母細胞瘤手術處出現後凸畸形壓迫脊髓所致🤱🏼🎖。但由於患者經多次手術,各方面情況很不好,手術難度極大。首先,9次手術,正常骨組織已經消失,大量手術瘢痕與神經粘連在一起💺,神經減壓十分困難,手術中如何切除瘢痕保護神經是一個難題📜;其次,多次手術導致患者皮膚條件很差⬇️,皮下組織很薄👳🏼♀️,並有大量瘢痕🧪,再次手術切口能否順利愈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再次😛,該患者屬上胸椎後凸90度,該處存在大血管👈🏼、重要器官🤾🏽♀️,術中如何矯正後凸又不損傷血管🍎👨🦽、器官也是手術中的一個難題,以上問題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另外,患者年齡太小🧌,骨質發育未成熟🐆,椎體比成年人小,固定困難;還有🤵🏿♂️,前幾次手術在後凸胸椎前方安放了內固定鈦板,螺釘已松動,如何從後路將後凸椎體切除,取出松動的鈦板及螺釘也是手術中存在的問題👨🏼⚖️。
上述困難🗞🧘🏿♀️,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手術難度可想而知。面對這些難題,曾矯正嚴重後凸畸形過百例並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陳仲強教授決定為這個孩子爭取1%的成功希望。為集中精力保證手術成功,陳教授2月8日這一天僅安排了這一臺手術,上午9時,小柯含的第10次手術正式開始,陳仲強教授帶領齊強、李危石、孫垂國、江龍海醫師為柯含實施了後路椎板切除術🧑🏼⚖️、內固定👍🏽、植骨融合術🚵🏿♀️,成功分離瘢痕與神經,成功取出已松動的鏍釘,成功去除壞掉的椎骨👽,成功安裝人工椎體……下午3點多,手術順利完成🧈,還在手術床上的小柯含雙下肢即能活動。
目前,患者康復情況良好👩🦯,神經減壓非常充分🆕,下肢肌肉力量明顯改善,僵硬並失去知覺的雙腿已能自由活動並恢復知覺,在支撐物輔助下能站立。據陳仲強教授介紹,病人因臥床近4年🧝🏼,腿部肌肉萎縮嚴重,需一年左右恢復鍛煉,肌肉力量提高後👩🏻🏫,應該能自由行走🔛,到那時,柯含就能實現上學的願望。
(三院黨院辦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