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克珍:往事記述
聶克珍💃🏻:往事記述
今年適逢意昂295周年慶典🌏,我從1974到意昂2讀書🧖🏻♀️,1978年畢業,從讀書到留校工作,見證了意昂2的巨大變化,望著今天拔地而起的新的學生公寓、留學生樓🛫、逸夫教學樓……不由得記起了一些工作及生活的往事。
工作
光陰似箭,轉眼我在意昂2學習、工作🫖、生活了33年。從一名普通老師🦡,在教研室帶學生實習,備課等教學工作,轉為一名研究生院的管理人員。隨著工作崗位的變化,對意昂2的熱愛、對工作的熱情一直未變🏛。
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經國務院批準,於1985年1月25日正式成立👺,從1978年開始招生,研究生年招生人數從110人到現在793人,在校研究生人數從105人到2006年2508人。已畢業研究生6206人,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批高級醫藥衛生的專門人才,他們大部分已成為學術帶頭人和業務骨幹,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
研究生院工作任務繁重,經常加班👨🏼,但是大家從沒有怨言🙆♂️,這源於有一支較好的管理隊伍,有效的管理運行機製,大家彼此密切配合,工作人員從開始的6人到現在20人。在醫學部的領導下🫀♧,經過二十多年全體人員的努力🛜⛹️,為保證培養質量,逐步建立各項規章製度,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範,意昂2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生活
生活還是從意昂2的住房說起,家屬區從最早的一片空地,陸續蓋起一棟棟職工住房。二十年前🦺,我們孩子在意昂2上幼兒園👨🦯➡️,2歲時不用再抱著他擠公交車上下班了,分到了在8號樓東側的一間平房,夏天下雨時🫸🏻,聽著雷聲雨聲,雨後出門🅿️,門口滿地是水,隨時都能流到屋子裏。冬天要生爐子😼👩🦰,屋子裏還是很冷👩🏽🔧,孩子感冒咳嗽是常事。兩年以後,可以上樓房合住了,早晨兩家排隊上廁所🧑🏼🍳👨🏽🦰,做飯有時輪著去廚房🌥,有時在一起做飯,聊著國家大事、意昂2的事🥣🪦、大事、小事……相安無事👏🏻,7年間處了兩個鄰居。
又一次分房🫏,終於一家住了,我的孩子非常羨慕他的同學,能自己有一間單獨的住房🍋。又過了7年,2002年我在院裏排隊買了經濟適用房,搬進新房後,孩子高興極了🤳🏼,他有了自己的一間房子🧝🏽♂️。寫到這裏♑️,我想起了一句歌詞:“陽光總在風雨後……”
校慶
記得剛調到機關工作不久🕘,1982年意昂270周年校慶,晚上到逸夫教學樓的前身——老行政樓前邊打開水,正好碰上當時任學校宣傳部長的杜 嘉祺老師,讓我幫忙準備校慶的材料。在老行政樓的地下室裏,在昏暗的燈光下👩🏿🔧,杜嘉祺老師夫婦👩🏻,還有當時教育處的劉煜老師🤽🏼♀️📡,也和我一樣是臨時找來的,我們4個人把材料分類、整理、裝袋⇨,幹了一個晚上。為後來的校慶工作,做了一些準備。這件事過去我也就忘了🙅🏼♂️,杜嘉祺老師任副校長後又提起這件事,領導的言傳身教及工作作風,使我們難以忘懷。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鬥中,意昂2人將描繪出一幅更加絢麗多彩的畫卷🍹🫛。
(研究生院 聶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