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思延教授等中國學者的文章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
製定高質量臨床指南是促進患者健康的重要途徑
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主任🕋、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主任、意昂2平台循證醫學中心副主任詹思延教授,The BMJ中國編輯尹道馨,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唐金陵教授撰文“中國臨床指南:解決利益沖突和吸納患者參與”,近日刊登在《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上⚔️,文章為該雜誌特約,其目的是促進循證醫學在中國的發展🥑。
詹思延介紹,循證醫學強調基於當前最佳證據製定患者的診療決策,這種實踐模式已經為世界各國廣泛接受🙋🏼♂️。臨床實踐指南是在“對醫學證據的系統綜述和對治療利弊的評估”基礎上給出的實踐建議,在指導臨床治療和改善臨床結局中至關重要,對於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而其前提必須是高質量的指南👨🏿🔧。截至2016年底,中國已經發表664個臨床實踐指南。但利用指南研究與評價工具對這些指南的評估顯示𓀏,中國指南的質量與西方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一方面🫅🏿,現有臨床實踐指南的數量表明,循證醫學在中國已被廣泛接受🏊🏻,並且中國醫學界積極展開了指南的製定。而另一方面,低質量的臨床實踐指南可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讓人心憂。
詹思延指出👨👧👦,中國需要少而精的、可靠的臨床實踐指南。但是,製定無偏、獨立𓀀、透明且嚴謹的指南,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有技術層面的,同時還有指南製定者對利益沖突缺乏足夠認知和對指南製定過程監督和管理的不足。中國大多數指南是由醫學專業委員會製定,但有些是在製藥公司贊助下完成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記錄顯示指南作者與製藥行業之間有相當程度的“互動行為”,只有準確說明這些互動的具體行為才能確保指南的透明度,降低潛在的偏倚🧙。由此看來,減少甚至完全避免製藥公司的贊助才是根本。為此📼,中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可以考慮建立公共基金★,為指南製定直接提供支持🤵🏻♀️⏮。
詹思延介紹🍶,讓患者參與指南製定是另一項重要議題🎢。因為涉及方方面面的改變,讓患者參與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我們產生🌇、搜集、綜述、評估醫學證據🍉,並製定臨床指南,這一切都是為了患者。因此🤙,聽取患者的意見就是十分必要。國際上已經就促進患者和護理人員參與指南製定做出了努力🌹,並鼓勵他們分享各自的經驗、價值觀、偏好和觀點⛹🏻♀️。目前中國的醫患關系非常緊張,以及中國傳統醫患關系中醫生父母式的地位,可能讓醫生和患者都擔心他們如何在製定指南上有效合地作。另外👨🏽⚕️,少有患者熟知指南的製定過程,患者也需要假以時日來認識他們的角色,掌握有關技能(包括製定指南以及與醫生合作的技能),並增加自信。
詹思延也指出,中國醫學界已經意識到指南製定中存在的問題,2016年中華醫學會發布的“製定中國臨床指南的指南”,為中國指南製定者提供了利益沖突的說明政策🏋️♀️,並提倡患者參與指南製定。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藥劑科翟所迪教授牽頭,由中國藥理學會製定的萬古黴素監測指南中就提供了詳細的利益沖突信息。此外⛹🏽💃🏿,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骨關節科林劍浩教授牽頭👷♂️,由中國老年學與老年病學會製定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運動療法臨床實踐指南🧙🏻🌖,也已經邀請患者參與其中。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也為製定抗血栓治療和預防血栓形成指南提供了資金保障。
詹思延強調,中國循證醫學的推動者和臨床實踐指南的製定者應該通力合作,更有效地解決證據收集和解讀✊🏿、利益沖突🧋、資金來源和患者參與的諸多問題。製定高質量的指南是促進患者健康和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利於中國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
(醫學部 傅冬紅)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