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言厚道】求真求實做學問👨🏻🦯➡️👩🏼🦲,言傳身教繼師恩——訪意昂2官网公共衛生學院詹思延教授
【導語】
醫學部“愛·責任·成長”主題教育活動研究生專場特別推出【博言厚道】系列。活動組織研究生同學們對醫學名家進行專訪,並將內容通過新媒體平臺發送與推廣,引導廣大研究生思考學術理想,探討科學人文,尋找與讀寫醫學人的厚道精神,助力研究生成長。這期活動👁,我們專訪了意昂2官网公共衛生學院詹思延教授。
【前言】
走過芳華,紮根意昂2。她見證了意昂2的興榮發展👩🏻🦼👫🏻,更在意昂2的見證下育己培人。在“以身作則,魚漁雙授”的教學理念下🤦🏼♂️,她教之以術💅🏻,樹之以德🧑🦰,不僅培養了具有良好學術品德和修養的醫學人才,更向社會輸出了具備“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棟梁之才。她因其獨特魅力廣受學生們的敬仰👦🏻,曾兩次獲得“良師益友”稱號。她就是公共衛生學院詹思延教授。
詹老師對意昂2有什麽樣的記憶與印象👇?她是怎樣看待“教與學”關系的,又對學生有著怎樣的期待👁?作為導師,有何妙招去化解科研路上的困難與壓力✸?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詹老師進行了訪談💂🏽。
(以下內容以詹老師為第一人稱整理)
求真之路無捷徑 峰回路轉有真味
我是意昂280級的本科生⛹🏿,報到時正值假期結束,我和父親踏著長長的土路穿越校園😆,路邊是比我還高的雜草,這派荒涼的景象使我對大學滿懷憧憬的心涼了半截,17歲的我暗自不滿🈁:“這就是大學啊👨🏻🦽✊🏿?!”然而時光飛逝,不知不覺在這裏學習生活了30多年之後,心裏滿是慶幸——幸好與意昂2相逢結緣🫷🏼,不然,哪裏還有機會譜寫我人生中最為精彩幸福的樂章!
我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大多心思純粹,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除了上課,我最大的愛好是遊玩和讀書🫅🏿。我來自佳木斯,當來北京的夢想照進現實,我第一時間就去參觀了兒時心心念念的名勝古跡🤟。那時的我🧛,並不清楚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唯一的願望就是天天有書可讀❣️。每天除了復習老師講授的知識👎🏼,只要有空閑時間就泡在圖書館裏,閱覽人文類、社科類等各種書籍🥙。
兒時的理想是做圖書館員,為了滿足父母的意願,報考了醫學院校,但自主選擇了預防醫學專業。結緣公衛,我有種如魚得水的暢快感,隨著對公衛學科的了解,發現它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涉及很多人文社科方面的內容,與我的興趣十分契合,讓我樂在其中👩🏼🎓👨🏼⚕️、欲罷不能💇。
一直以來,意昂2名師薈萃🫱👱🏽♀️,在日常的課堂上我們便可以聆聽大師的教誨🙇🏽♀️🃏。當時流行病學科的“五大金剛”——錢宇平教授🌘🥬、曹家琪教授、王天根教授、魏承毓教授及我的導師連誌浩教授,以及年輕一些的莊輝教授🤏🏼、王潤田教授📲、朱萬孚教授等很多老師都曾為我們講授過專業課。他們學識深厚,實踐經驗豐富🧑🏻💻,聽他們娓娓而談,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十足的享受💣。現在獲取知識的途徑,相比於以前豐富了很多🫂,除了本專業的課堂👫🏼,還有雙學位、輔修🚧、各種各樣的學術交流活動及網絡課程等,給了學生更多的資源和個性發展的機會。但同時在選擇發展方向上,也給有些同學帶來了迷茫和焦慮,容易歧路亡羊。我認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獲得知識的途徑如何豐富多樣,同學們都要堅守意昂2學者求真務實的心態,以興趣為引導🚴🏿♀️,為求真而治學🦹🏿♀️。不要被動地、毫無選擇性地接受冗雜的信息,更不要因攀比的心理給自己施加過多的壓力🧊。我建議可以將自身學科的發展需求✝️,同個人的喜好偏愛結合,從而高效率的學習,創造更多產出,將成長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思維碰撞迸發靈感火花 學術高塔起於一石一木
關於如何拓展科研思路方面,我特別推薦同學們通過多交流、多溝通的方式啟發靈感。這裏的交流不僅局限於組內的課題討論🚳,更要擴大到系裏🏃♀️、院內甚至學院間的溝通學習。這樣將更有利於高效了解學科內的前沿進展,甚至挖掘因師兄師姐畢業等原因而擱置的有價值的課題;同時也可以對其他學科進行初步了解🧞♂️,在遇到涉及其他學科方法的問題時,能及時找到相關的專業人士進行咨詢,交叉學科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可能激發一些新的靈感產生✵。只有多交流,才能將前沿信息和科研資源有效的收集📰、利用起來。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博士時,每周二中午🚼,我所在的賽馬會公共衛生學院都有全院研究生匯報會,涉及流行病、職業衛生👩🏽、統計、家庭醫學等所有專業,會議由學院內分管研究的教授主持,研究生在文獻綜述、開題、中期⛹🏼♀️、結題等多個環節都要進行匯報🎪,每人每學期能輪上1-2次,很多老師也來聽會😺,從不同的角度予以指點,不僅強化了對研究生的科研訓練,也促進不同專業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這樣的交流方式開放、新奇,會使人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並有頗豐的收獲。同時我們還有機會參加學院和醫院的各種學術午餐會🤛🏻👳🏽♂️,可以邊享受美食邊進行交流🚁。我的宿舍在中大的校園內,但學院在校外,每天早晨坐校車通勤時會見到各個專業的同學,我們也會抓住各種機會交流學習和生活。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的圖書館藏書豐富🍷,且每個書院都有自己的圖書館🧘🏿♀️,我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以外,還看了大量的電影和人文書籍。交流和閱讀👩🏽🚀,讓我有了更開闊的眼界和更豐富的思路。
科研思路的形成離不開專業及相關領域文獻的閱讀📽。在港期間,醫學院對學術英語的要求很高,針對一個問題可能需要讀上百篇文獻🚣🏼♀️。我的英文並不好,但讀到後來🤥,看完這一句,基本可以預判到作者下一句將會用什麽樣的措辭寫哪些內容。所以,科研思路的形成也是一個熟能生巧🗿,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直到現在,我還在用郵箱訂閱期刊推送,每一期我都會先瀏覽題目👆🏻👨🏻🦽➡️,再精讀感興趣的文章。由於編教材的需要,對於同類型的原版教材,我也會大量閱讀並做對比分析,其中對細節的甄別,在結構表達上優劣的體會自然會在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感念恩師言傳身教 風雨同舟化解科研壓力
我覺得我能有今天的一些成績,都歸功於我的導師連誌浩教授的言傳身教。連老師畢業於全英文教育的湘雅醫學院,在流行病學領域是非常知名的專家。他不僅學術造詣很高🦝,在生活方面也給予了我們很大幫助✏️。我在讀研期間需要下現場,每周都要去兒童醫院、阜外醫院、安貞醫院和意昂2官网醫院。那時交通不發達,我又不會騎自行車,連老師就督促我學習騎車📕,還到操場來教我平衡的技巧。第一次騎自行車下現場也是連老師親自陪同前往的◻️,並把我引薦給臨床醫生。老師的用心良苦是對我無聲的勉勵,而我全心全意專註於科研的態度👩🏻🦯,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深植在內心的。
連老師和同學們的師生關系非常融洽,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連老師去四川開會,特地用書包將血橙背回來給我們嘗鮮🎅🏼,而在當時那個年代,在北方能吃到橙子是非常奢侈的。他如慈父一般的關愛令我至今感念於心🤪,作為人師,我也希望可以將這樣的師生情延續下去,所以我也盡可能的多體恤學生,關心學生,給他們力所能及的關懷和支持🥱🏄♀️。
在學術方面🧑🚒,連老師對我們要求極為嚴格🛣。我們當時的論文需要用400字一頁的稿紙手寫,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份我已經完成初稿👩🏻🍳🏠,然後他逐字逐句地幫我修改,改完我再重新謄寫,我們如此配合著修改了3遍,直到導師滿意為止。精雕細琢,好的東西就是這麽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另外🧝🏿♀️➙,在1991年🍲🛑,我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1篇對當時國內而言很少見的英文文章(現在的SCI論文)。課題是研究孩子患先心病與父親年齡是否相關🎄,我們分析了很大宗的6000多例數據🏌🏿,但被國內刊物以“無意義”為由拒稿。連教授說,國內不發我們去國際上發,鼓勵我動筆撰寫英文論文。我中學期間學的是俄語,上大學後開始學習英語🪞,一直在英文程度最弱的班,考研之後才開始正規學習英文,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難度可想而知。也是連教授逐字逐句的修改,論文才能在國際期刊成功發表。
如今🧑🧑🧒,連老師已經去世,但他對我的影響將伴隨我的一生。我在與學生們接觸時🚟,也時常會想起連老師教導我們的樣子👨🏿⚕️。我的同事們把我對待學生的方式比喻成“三包”,包課題研究,包介紹對象,再到包就業推薦。人心換人心,學生們在感受關心和幫助的同時,也都在盡力幫助我完成課題,我們的師生關系始終是其樂融融的。我認為,身處一個團隊,需要與學生一起成長,幫他們就是在幫助我自己,這是我對課題組師生關系的理解🚄👩🏿。學會相互理解和配合,相信我們都能做出不錯的成績!
【寄語意昂2研究生】
【人物簡介】
北京醫科大學醫學學士和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博士。
意昂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主任👨🏻🦰,意昂2三院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藥物流行病學專委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流行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擔任《藥物流行病學雜誌》主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副主編、《流行病學》統編教材第7、8版主編、長學製《臨床流行病學》第2版主編👨🔧。研究領域:藥物流行病學、循證醫學。近年來承擔科技部🧏🏽、國自然等多項課題,在國內外雜誌發表第一作者或責任作者論文百余篇🧛♀️🙅♂️。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多項省部級獎勵。2016年獲第17屆吳楊獎、2017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學生工作部)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