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院魯鳳民教授課題組科研成果亮相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於5月19-26日在北京舉辦🏔。會上集中展示了一批科技創新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我校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主任🦂、意昂2平台感染病研究中心魯鳳民教授主持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乙型肝炎臨床診斷及監測新型試劑的研發》課題組的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展區亮相♐️。
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
魯鳳民教授近年來一直致力於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礎及轉化醫學研究。作為課題負責人🔏,連續承擔了“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乙型肝炎診斷及監測新型試劑研發課題,並帶領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曾被重大專項推薦參加了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成果展🤌。在此次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中🛥,其團隊與北京熱景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HBV RNA檢測試劑、以及甲胎蛋白異質體比率、異常凝血酶原等肝癌篩查診斷試劑盒等多項產品被作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成果推薦參展⌚️。
團隊研究成果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成果展區參展
1996年日本研究團隊最早發現了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乙肝病毒的RNA。受這一發現的啟發🏇🏻,魯鳳民教授帶領團隊對血清中HBV RNA的來源、存在方式🧎♀️、以及可能的臨床意義進行了系列研究。經過幾年的研究,證實血清HBV RNA為存在於病毒樣顆粒中的完整或部分長度的pgRNA,HBV RNA病毒樣顆粒的發現使我們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復製過程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後續的研究進一步發現,血清HBV RNA與其它血清病毒學指標具有很好的相關性👉,並可反映肝組織內cccDNA的存在和活性狀態。目前核苷(酸)類藥物(NAs)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抗乙肝病毒藥物🌥,其強大的抑製病毒復製的能力能使患者血清HBV DNA很快低於檢測下限。但患者血清中的HBV RNA並不受NAs治療的直接影響,其作為一個新的病毒學指標🧑🏻⚕️,填補了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過程中反映肝細胞內cccDNA狀態、活性的血清學指標的空白。更為重要的是♒️,來自我國臨床感染病學科領軍團隊華山醫院感染科的學者發現,血清HBV RNA水平還與NAs抗病毒治療下慢性乙肝患者肝組織炎症損傷程度有關。已有大量的研究證明,即使藥物治療已經使患者的血清HBV DNA檢測不到,其肝組織仍然有cccDNA的活躍轉錄表達💁,患者發展為肝癌的患者仍然高於非乙肝病毒感染人群。此外,魯鳳民教授團隊還發現HBV RNA可預測NAs治療停藥後發生病毒學反彈的風險,甚至可預測HBsAg轉陰的慢性乙肝患者停藥後發生病毒學反彈的風險😧。因此,在患者治療至HBV DNA陰轉後👳🏽,應以檢測患者的血清HBV RNA,鼓勵患者接受鞏固治療✫,以真正達到病毒學的治愈。相關工作連續發表在國際肝病學領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2016🖖🏻、2017👩🍳、2018),並被評為2017年ESI高被引論文。在2017年更新的歐洲肝臟研究學會《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2017)》中,將HBV RNA推薦為新的HBV病毒學指標🤦🏼。美國FDA也已將HBV RNA列為評價抗乙肝新藥研發的檢測指標之一。
HBV 生命周期的再認識及其臨床意義(Wang J., 等,Journal of Hepatology,2016)
魯鳳民教授團隊於2016年4月首次申請HBV-pgRNA核心專利,為國際首個同類型的專利申請。通過與北京熱景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乙型肝炎病毒血清pgRNA(HBV-pgRNA)測定試劑盒獲得了國內首個臨床試驗批件🐶,該項目在我校肝病研究所魏來教授的牽頭組織下已於近期完成了臨床試驗。隨著其應用於臨床👨❤️💋👨,未來將對我國約2000萬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療具有重要實驗室指導意義。
(魯鳳民教授課題組)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