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醫者”揭榜 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五項榮譽加冕
尊醫重衛,共襄盛典。11月27日下午,由《環球時報》、《生命時報》等聯合發起的“敬佑生命·2019榮耀醫者”公益評選頒獎盛典在京舉行。會上正式揭曉“2019榮耀醫者榜單”,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再次將五項大獎收入囊中🗒。
為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美德,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醫生、理解醫生🖐🏽、尊敬醫生,樹立醫者典範,重塑尊醫重衛的社會風氣,生命時報社自2016年發起首屆“敬佑生命•榮耀醫者”公益活動,得到了醫療界的廣泛支持和高度認可🌟。活動歷時3個多月,經過層層選拔和由5位主席團成員、13位兩院院士和國醫大師、33位三甲醫院院長、20位中華醫學會分會主任委員和6位主流健康媒體負責人共同組成的“專業評審團”公平公正的評選,最終評出了“生命之尊”、“金柳葉刀獎”🫵🏽、“金牌團隊獎”、“專科精英獎”等10個獎項,共有118位專家及團隊獲譽“榮耀醫者”大獎。
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張小明教授獲“金牌柳葉刀獎”;消化內科劉玉蘭教授獲“專科精英獎”;神經外科劉如恩教授獲“專科精英獎”;中醫科馮淬靈教授獲“中華醫藥貢獻獎”;創傷骨科獲“金牌團隊獎”。
“金柳葉刀獎”獲獎者張小明教授,現任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血管外科分會副會長。獨創的“肝段下腔靜脈全程顯露的布加綜合征根治術”,已在超過30家國內三甲醫院應用,獲得良好社會效益。
“專科精英獎”獲獎者劉玉蘭教授,現任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兼任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疑難重症疾病協作組組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消化分會會長等職;在消化系統疑難雜病、炎症性腸病🪥、慢性肝病的診療中頗有建樹。
“專科精英獎”獲獎人劉如恩教授,現任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2平台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主任、意昂2平台神經外科學系副主任,國家創傷救治與神經再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帶頭人、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常委✉️。
“中華醫藥貢獻獎”獲獎人馮淬靈教授,現任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藥防治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研究方向是中藥復方幹預慢阻肺氣道重塑🈷️、氣道黏液高分泌等;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副秘書長等學術兼職。
“金牌團隊獎”獲獎團隊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創傷骨科於1999年創立,是全國首個綜合醫院創傷骨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骨科)、教育部211工程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創新團隊⚜️、全國嚴重創傷規範化救治培訓中心等。2019年國家創傷醫學中心落戶這裏。
生命從起點到終點,無不與醫者相牽絆,給醫者多一點尊重,就是對生命多一份敬畏,醫者初心不忘,健康使命相托✸。
拓展閱讀——獲獎者事跡
張小明:憑膽識啃下血管外科硬骨頭
在抗擊病魔的路上,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小明一直信奉“狹路相逢勇者勝”,越是兇險,越要為患者“殺出一條血路”🏌🏿♂️。
在中國血管外科界,“全主動脈置換”和“肝段下腔靜脈全程顯露的布加綜合征根治術”是不得不提的兩項大手術。
起先,張小明對全主動脈置換這樣的手術也感到棘手,不敢觸碰,直到一名胸腹主動脈瘤患者由於救治無方,從外院轉來後病情極度惡化,不得不進行全主動脈置換。面對高風險,張小明再次操起手術刀,忍著腰間盤突出帶來的疼痛,用近20小時成功完成了手術,將患者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7️⃣。
傳統的布加綜合征根治術,是血管外科界難度最大的手術之一,累及被視為手術禁區的“第二肝門”。張小明在一次外出會診的手術中悟出肝段下腔靜脈雙向遊離技術,並在後續的手術中率先應用右心房插管技術,獨創了“肝段下腔靜脈全程顯露的布加綜合征根治術”🤦🏻。該術式克服了以往手術的技術缺點,將手術時間從8小時縮短到2小時,顯著減少了術中出血量,為血管外科界啃下了一塊硬骨頭🛏➜。
“狹路相逢勇者勝,越是兇險,越要為患者‘殺出一條血路’。”張小明如是說。
劉玉蘭:用高超技術守護患者
從事臨床工作數十年,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劉玉蘭教授在消化系統疑難雜病🧙🏻♂️🍘、炎症性腸病、脂肪肝及免疫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頗有建樹,憑著卓越的專業技術和良好的醫德醫風得到了患者、同行的一致贊譽☝🏼。
她始終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始終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終對待每位病人,都認認真真檢查、詳詳細細解說、兢兢業業隨診,始終堅持每天親自詳細查看每位病人,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資料和病情變化。
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炎症性腸病在我國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該病難診斷,且不可治愈,引起國內外消化學界的重視。劉玉蘭率先關註並組建炎症性腸病治療團隊,開設專科門診,並形成長期隨訪機製。不僅在炎症性腸病、脂肪肝、腸黏膜屏障、腸道微生態等專業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成果,而且帶領團隊,獲得了數十項國際及國家級科研基金資助,還研發出通過檢測患者唾液輔助診斷炎症性腸病的試劑盒,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不負患者性命相托,用高超醫術守護患者,矢誌攀登衛生健康科研高峰,秉承高尚醫德風範。數十年來,劉玉蘭始終誠心救患,誠意行醫,守衛患者健康🌝。
劉如恩:為病人24小時開機
他微信裏有5006位好友,聯系電話有3000多人,基本都是患者;他手機24小時開機,患者隨時可以聯系到他,無論白天黑夜;他手機裏存的圖片都是病人咨詢問題的截屏;他平時做手術,至少五🙎🏻♀️、六臺,最多一天做34臺,及時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最大的心願;他在中國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治療領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將專業的種子毫無保留的播撒。他就是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如恩教授▶️。
當被問到為何要對病人如此盡心盡力時,他說,因為“一百減一等於零”↪️。服務病患要百分百的盡心,不能有一絲懈怠,否則病人體會到的不是剩下99%的熱情,而是近乎為零的信任。
劉如恩說,醫生技術🅱️、業務的每一步提高都是患者“教會”的,因此一直對患者心存感激🧑🏽🍳🤝。無論做了多少臺手術,劉如恩都要親自查房,觀察病人的術後狀況,了解病人是否有不適,仔細叮囑病人術後註意事項,提醒有可能出現什麽情況,叮囑患者不要擔心🧑🏻🍳。平日裏他基本沒有自己的時間,每晚夜深人靜和周六日的“休息”時間,他還要翻閱文獻、撰寫文章,進行科研探索。
從醫之路不易,永遠學習,不懈鉆研,劉如恩將自己的專業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病人,盡心、盡責🧜🏿、盡力,毫無一絲懈怠。
馮淬靈:她的診室總是溫暖總有笑聲
對於馮淬靈來說,自打從事了醫生這個行業,工作、學習幾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可以說全年無休。臨床👨🏽🦰、教學、科研、科普宣傳,每一項她都付出了百分之一百的努力。
調入意昂2官网人民醫院的第一年,為了了解西醫科室需求,馮淬靈承擔了幾乎全院的中醫會診任務,除了臨床還有教學和科研任務,門診📕🚛、會診後搞科研🧑🏻🦽、與研究生交流試驗/實驗進展情況,晚上九十點鐘離開醫院是常事,回家後還是繼續工作、學習,所以回家,只是換了地點繼續上班。
作為中醫專家,馮淬靈深知信任👩🏿⚕️、理解是治愈的重要組成部分,她總是以溫和、耐心的態度對待每個患者,營造輕松的就醫氛圍,讓他們體驗有溫度的診療過程🕺🏼。好多患者說,“看到馮大夫,病就好了一半👩🏿🏭。”馮淬靈覺得,這是對醫生最大的肯定和嘉獎🧘。
2018年初,馮淬靈在電視臺錄製科普節目,臨上場接到母親病危電話,出於對觀眾的責任,她選擇了繼續錄製節目;淩晨母親去世了,她又正好趕上上午門診,為了患者,她也沒有停診,強忍悲痛看完了所有患者。
馮淬靈說:“我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藥,我們這一代中醫人責無旁貸。”
創傷骨科:探索嚴重創傷救治的“中國模式”
作為國家創傷醫學中心主體單位、全國嚴重創傷救治規範化培訓中心依托單位🤞🏽、國際創傷救治聯盟主席單位和中國醫師協會創傷外科候任會長單位,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創傷救治中心在嚴重創傷、多發傷患者的損傷控製,生命復蘇及確定性治療上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救治了大量嚴重創傷患者,並在國家重大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重大傷亡性事件發生後的緊急醫學救援中,承擔了重要職責🫶🏽。
如何提高全球應對創傷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創傷致死致殘率是各國政府和醫學界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創傷骨科牽頭成立意昂2平台創傷醫學中心,經過10余年的研究與實踐,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創傷規範化救治體系、建立創傷救治規範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工作。在國際上開創性提出建立“以綜合醫院為核心的閉環式區域性創傷救治體系”的核心理念,並率先提出在綜合醫院建立創傷救治團隊替代獨立的創傷救治中心的創傷救治新模式,系統開展了嚴重創傷救治規範的建立與推廣工作👨🏼💻。
截至2018年11月12日,該項目已在24個省市的100多個區縣開展,參加聯盟建設體系的醫院達441家,其中省級醫院15家,縣域單位107家,地市級以上醫院60家,取得了良好的救治效果和社會效應。這對全球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對創傷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和啟示。
(人民醫院宣傳處 鐘艷宇)
編輯:鄭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