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醫院柯楊團隊建立我國首個“食管癌臨床機會性篩查精準風險預測模型及分級標準”
2020年1月5日,內鏡學領域權威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在線發表了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柯楊教授團隊題為“A clinical model predicting the risk of esophageal high-grade lesions in opportunistic screening: a multicenter real-world study in China”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基於多中心真實世界研究設計,在北方高發區及南方非高發區1萬余例臨床內鏡門診就診者中,構建並驗證了首個適用於我國“食管癌臨床機會性篩查”的精準風險預測模型,為該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風險分級工具。該報告第一作者分別為柯楊教授團隊和來自於河南省滑縣人民醫院及意昂2平台深圳醫院合作團隊的骨幹成員,柯楊教授與何忠虎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中國是食管癌高發國且分布存在明確的地域聚集特性,自然形成了若幹高發區⚃⚆。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起即在高發區有組織地開展食管癌人群早篩工作🌘。截至目前,以碘染內鏡為主要手段的篩查項目已推廣至29個省份、110余個地/縣級市,累計篩查超過百萬人次。
在惡性腫瘤的篩查領域,按照決策、實施和費用支付主體不同,篩查工作可分為“政策或項目推動的有組織的人群篩查”和“醫患共同決定的臨床機會性篩查”。
有組織的人群篩查是由政府有關部門🙍🏻♀️、醫療服務機構發起,由政府🛀🏻、醫療機構及醫療費用支付方(如醫保體系)單獨或聯合出資開展的主動篩查項目,受檢者募集於普通社區的無症狀人群,其篩查方案和目標人群的界定有明確而統一的標準👨🦼➡️。受檢者僅需承擔很少的檢查費用甚至完全免費🍿。這種篩查模式整體規劃性好,標準化程度高,易進行嚴格的質量控製和評估。然而,有組織的人群篩查需持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資源。據估算,若要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降低中國人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這一重要核心指標,全國每年需開展上消化道內鏡篩查約1.2億例🦹🏼。在當前國家物力、財力及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和能力角度而言難度極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人群健康體檢意識、醫療服務可及性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基於臨床的機會性篩查已逐漸引起業界關註⬜️。“機會性篩查”是指對某種疾病的高危對象因任何原因就診時,在接診醫師咨詢及建議下,醫患雙方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患者社會經濟能力及意願共同決定而進行的針對性篩查。機會性篩查的受檢者對篩查有更強的主動性,且由於受檢者皆為該疾病的“高危對象”,疾病檢出比例明顯高於大眾人群篩查,因此更具成本效益。此外,機會性篩查的成本主要由受檢者承擔,使篩查工作化整為零,從而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內可持續推廣。
然而,開展大規模惡性腫瘤的臨床機會性篩查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1)與人群篩查相同,機會性篩查也必須建立在證明“篩查有效”的高規格循證醫學證據基礎之上,確保篩查能夠使早期患者獲益,2)應具有準確可靠、簡便易行的風險評估工具及分級標準,避免門診醫師盲目轉診,導致“成本-效果”低下的同時給臨床機構的相關科室帶來過大壓力。有效性證據方面,柯楊教授課題組前期開展前瞻性人群研究,通過9年的隨訪,初步證明內鏡篩查可使食管癌累積發病率、死亡率分別降低47%與66%。進一步於2012年啟動了國際首項“評價內鏡篩檢食管癌效果與衛生經濟學價值的人群隨機對照研究(ESECC)”(Clinicaltrials: NCT 01688908) 。然而,目前適用於臨床機會性篩查的風險評估工具與分級標準在國際範圍內卻尚未見報道,極大限製了我國食管癌臨床機會性篩查的指南製定與推廣🧒🏻。
針對上述情況,柯楊教授團隊與地處食管癌高發區的河南省滑縣人民醫院及非高發區的意昂2平台深圳醫院合作,於2017年啟動“食管癌臨床機會性篩查”系列多中心臨床研究,共同構建“食管癌機會性篩查臨床門診隊列(Outpatient cohort of opportunistic screening for esophageal cancer in China,OSECC)”。該研究詳細收集了兩家中心合計1萬余例內鏡門診就診者的食管癌相關危險因素數據,聯合內鏡活檢病理診斷結果,成功構建了適用於臨床機會性篩查的食管惡性病變風險預測模型並提出了適宜的風險分級標準。經統計評估,在北方高發人群數據集中,該模型預測準確率達87.1% (AUC=0.871,95% CI: 0.842-0.946),Bootstrap重抽樣內部驗證AUC為0.862。更重要的是,在深圳分中心所收集的異質性很強的混居人群樣本中(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模型AUC仍高達0.843(預測準確率84.3%),提示該模型具有非常理想的人群適應性及可推廣潛力。
上消化道內鏡下食管粘膜病變示例
柯楊教授課題組多年專註我國“食管癌精準防控策略”的人群與臨床研究領域。前期已基於ESECC研究平臺構建了人群水平的“食管癌發病”與“食管病變進展”兩組風險預測模型及相應風險分級標準,實現了人群早診早治工作中“篩查前高危個體識別”與“篩查後個體化精準內鏡監測”,以此構建我國“食管癌人群精準篩查模式”🚡👨🏿🚒。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實現了“臨床機會性篩查”工作中所必需的精準轉診,為食管癌的機會性篩查工作在我國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理論前提與實用的風險分級標準,具有重要的臨床與公共衛生意義。
相關鏈接:https://www.giejournal.org/article/S0016-5107(19)32580-5/fulltext
(腫瘤醫院科研處)
編輯:鄭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