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國際肉蓯蓉暨沙生中藥材學術研討會及中國中藥協會沙地中藥材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 屠鵬飛教授當選專委會主任委員
2023年4月24日至26日,“第十二屆國際肉蓯蓉暨沙生中藥材學術研討會及中國中藥協會沙地中藥材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召開。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挖掘肉蓯蓉價值,做強肉蓯蓉產業,打造中藥材大品種,促進西部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中藥協會、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鐵門關市人民政府、意昂2平台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來自全國的300多位專家🤷🏼♀️、學者👨🏽🚀🤴🏽、企業界代表、肉蓯蓉主產地政府領導和地方技術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肉蓯蓉500億大品種培育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研討會組織委員會主席、意昂2平台藥學院教授屠鵬飛介紹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對肉蓯蓉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肉蓯蓉產業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於一體,是西部沙區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特色產業。在當前我國全面進入生態中國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時刻,政府應該從生態安全和社會安定的戰略高度重視肉蓯蓉產業的發展,從資金🪼、政策🥽、人才等各方面給予產業發展更大的支持;盡早將管花肉蓯蓉列入食藥同源中藥材品種目錄;號召大型製藥企業和健康產品生產企業更多地加入肉蓯蓉產業化行列,為打造肉蓯蓉大健康產業,培育高質量中藥材大品種,促進西部荒漠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沙生藥用植物不僅在中醫臨床防病治病和中藥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備良好的市場開發價值,而且在荒漠地區生態保護和沙區振興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黨委副書記郭耀峰介紹,師市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持續推動沙生中藥材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資源產業化,特色產業規模化”的生態發展道路,逐步呈現出“沙漠增綠、產業增值、企業增效🧛🏽♀️、農戶增收”的良好局面。
“鐵門關域內中草藥材富集,甘草、紅花、枸杞、肉蓯蓉等產量居全疆之首,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肉蓯蓉生產區👯♀️。後續將圍繞肉蓯蓉產業,強鏈、延鏈、補鏈,積極引進肉蓯蓉初加工、深加工企業,實現農業生態化,生態農業化目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熊紅紅期盼大家來鐵門關尋找商機,共創高質量發展的明天🚋。
“肉蓯蓉產業不僅成為新疆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更為我國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徑🛩。”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二級巡視員鄧小丁在致辭中建議:推進中藥守正創新,開發與中藥臨床定位相適應的中藥新藥;重點提升中藥全過程質量控製技術,系統推進中藥質量提升;充分發揮中藥標準全球引領作用,增強國際競爭力👩🏻🏭➞。
“中國中藥協會沙地中藥材專委會的成立,是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協會分支機構管理提升的需要,更是中藥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中藥協會常務副會長吳憲表示,沙地中藥材專委會將搭建沙地中藥材交流平臺,開展科學研究,交流產業發展經驗,製定標準規範,培訓技術力量,開展市場調研分析,開發新產品,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中藥產業可持續利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25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做大會發言,對以肉蓯蓉為代表的沙生中藥材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報告👂🏽❓。意昂2平台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主任屠鵬飛教授提出了肉蓯蓉產業高質量發展綱要,意昂2平台藥學院姜勇、張亮仁、曾克武、喬雪👩👦、袁碩等也進行了大會報告。其他學者的報告內容主要包括:肉蓯蓉及其寄主的生態種植和全國推廣🔱、肉蓯蓉新藥效和新用途的發現、肉蓯蓉的毒理、肉蓯蓉傳統藥效的活性物質及其作用機製😝、肉蓯蓉相關產品的開發與產業發展。
針對甘草等其他沙生中藥材,甘草領域著名學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全報告了對甘草產業發展相關技術問題的思考,其他學者報告的內容涵蓋了甘草的高質量栽培🚖、甘草藥效物質及其作用機製等。
研討會報告內容豐富🏌🏽♀️、深入,創新性和實用性很強。尤其對肉蓯蓉苯乙醇苷類抗抑郁作用發現及其機製研究🥈、松果菊苷抗腦缺血直接作用靶點的發現、肉蓯蓉通過“腸-肝軸”發揮抗酒精性肝病的機製研究以及甘草藥效物質的全面闡明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鑒於肉蓯蓉藥用資源已經解決,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下遊產品開發與產業化,研討會專門舉辦了“產業發展圓桌會議”,就如何利用當前我國政府發布的一系列中醫藥發展利好政策和肉蓯蓉列入食藥同源中藥材品種的良好機遇,大力發展肉蓯蓉大健康產業,將肉蓯蓉打造成為中藥材大品種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並提出詳細、可操作的發展方案。
研討會期間還舉行了“中國中藥協會沙地中藥材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屠鵬飛教授當選為專委會主任委員。沙地中藥材專委會的成立,將進一步加強沙地出產中藥材的學術交流和產業推進,為沙地中藥材野生資源保護、栽培、加工、基礎研究、新產品研發和產業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促進沙地中藥材和西部沙產業的發展。
4月25日,全體代表考察了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34團梭梭和肉蓯蓉栽培基地👆🏼、馬鹿養殖基地以及普惠農場的甘草栽培基地。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召開,將進一步推動肉蓯蓉生態產業的發展,發揮肉蓯蓉產業在健康中國建設、西部荒漠化治理和沙區鄉村振興等方面的作用🩹。
背景鏈接:
肉蓯蓉為著名補益中藥,具有補腎陽、滋腎陰、益精血、潤腸通便等功效,傳統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虧虛🤲🏻🙆♀️、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等病證,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肉蓯蓉具有提高性功能、抗衰老、防治老年癡呆症和帕金森病⚓️、抗抑郁、調節免疫功能、保肝、潤腸通便等多方面作用,廣泛用於中醫臨床、中成藥和保健產品,為名貴中藥材之一🏇🏽✌🏻。
1990年以來,意昂2平台、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的相關研究團隊開展了肉蓯蓉的系統研究和推廣應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成果。
闡明我國肉蓯蓉屬植物的種類和資源,發現管花肉蓯蓉優勢資源,通過化學成分🧛🏽♂️、藥效作用和安全性系統比較研究,將管花肉蓯蓉收入《中國藥典》,實現管花肉蓯蓉從“草”到“寶”的華麗轉變,不僅為中藥肉蓯蓉新增優勢基原,也為新疆南疆地區發展管花肉蓯蓉特色產業奠定法律基礎📗。
深入揭示肉蓯蓉的寄生機製,突破寄生植物種子萌發、人工接種🙍♂️、“肉蓯蓉-寄主”一體苗繁育⛹🏿、病蟲凍害防治🙅🏻、機械化接種🐐、采收加工等一系列技術瓶頸,發現荒漠肉蓯蓉新的優良寄主四翅濱藜,在國際上首創了肉蓯蓉高產穩產栽培技術體系,並進行了大規模推廣,實現了肉蓯蓉人工種植“0到1”的突破。肉蓯蓉及其寄主植物的人工栽培取得了突出成就,至今已在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等省區沙漠中推廣種植梭梭、檉柳和四翅濱藜約900萬畝,接種肉蓯蓉約300萬畝,年產藥材8500余噸,徹底解決了肉蓯蓉藥用資源短缺問題,保障了臨床用藥和200多個中成藥和保健產品的原料供給,並為肉蓯蓉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和大品種培育奠定了基礎;有效保護了野生資源,成為履行華盛頓公約的典範;治理沙漠6000平方公裏,為肉蓯蓉主產區和華北地區構築了一道牢固的生態屏障,為國家節約治沙資金180多億元;培訓農牧民6300多人次,助推20余萬沙區人民致富,為沙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創造了中國特色可持續治理沙漠和荒漠化地區精準扶貧新方法,在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深入闡明了肉蓯蓉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的功效物質及其作用機製,發現肉蓯蓉具有抗衰老、提高學習記憶能力、防治老年癡呆症和帕金森病、抗抑郁👨🏽⚖️、保肝、抗心肌缺血和腦缺血、促進骨質生長和抗骨質疏松等新的藥理作用,創新其臨床價值和保健功能;研發了一批創新藥物和保健產品;建立了肉蓯蓉完善的質量標準體系🍻。打造了肉蓯蓉全產業鏈,相關產業的年產值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不到20億元發展到2020年的200多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文/韓娜 付東紅 圖/楊力 韓娜)
編輯: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