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傑🙎🏼♀️:醫學科研新征程▶️,如何跨越挑戰抓機遇🤽🏿♀️?
關於此次全會相關工作,尤其是小組會上的討論,我有諸多深刻印象與個人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小組討論中,委員們對這一年整體工作的發言令人印象深刻🏭。大家備受鼓舞,認為在復雜形勢下,各方做了大量工作,從科技引領、人才培養到基層科普教育,從行業學會、社團到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都在盡心盡力推進中國科學發展。
會上關於科技新型舉國體製的討論,讓我感觸頗深💇🏼♂️。我所在的生殖醫學專業領域,需從細胞🧖🏿♂️、分子水平等方面研究,同樣離不開舉國體製的推動。
在醫學領域“四個面向”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一方面,需兩端發力。
一端是基礎研究,借助生命科學與醫學的交叉融合推進,涵蓋對疾病發生機製的研究以及新生物技術的研發;另一端是將診斷、治療關口前移,從預防和大健康理念出發,在底層設計、具體布局和人才交叉融合凝聚等方面推進。
只有國家從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從部委到一線各個層面,包括醫院的臨床醫學、基礎公共衛生🏇🏽、藥學等多方面協同合作,才能守護好人民生命健康,可見舉國體製至關重要。
同時,自由探索同樣關鍵🧎🏻♂️。要讓大家從不同角度發揮創新創造才能,尤其要給年輕人發揮想象力的機會,這是舉國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在空間和機製上給予政策支撐助力其成長💞。
從“十三五”開始,我國針對出生缺陷預防及健康問題給予科技專項支持,“十四五”時拓展至婦兒健康領域。如今“十四五”進入收官之年,十年間,該領域發展迅速,已切實走在國際前列。下一步需加速研究成果轉化,積累科技成果,邁向世界頂尖,建成世界醫學中心👱🏽。曾幾何時,醫學中心由歐洲轉至美國,如今美國在醫學及生物技術領域仍處於領先,但我國發展迅猛,經過十年積累,未來前景廣闊。
二
近期,多家國際知名期刊關註中國科技發展,提及中國經濟與科技進步,稱除在AI領域領先世界諸多地方外,生物醫學等領域也從跟跑轉變為並跑甚至領跑,這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拼搏。這引出了在全會召開中,委員們討論的話題:在科技自立自強進程中,如何在復雜國際環境下保持自信?
科技自立自強與自信,源於積累🧑🏿🍳、國家實力和未來工作🏃🏻➡️。醫學領域,我看到我們的自信不斷增強。外部“卡脖子”,促使我們全鏈條補短板,長板也得以提升,推動各領域發展。醫學與生命科學交叉融合持續推進,如生物樣本庫建設、多組學及大數據研究等𓀉。頂層設計、舉國體製,加上愛國熱情👩🦲😇、經濟發展、事業熱愛和和諧社會,形成良好生態。這次會議強調科協作為群團組織,著力搭建平臺、完善機製、助力生態、辦實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結合行業特點立新功,不憂落後,願為世界多貢獻,讓中華民族領先,也明白需更高要求和更多付出♠︎。
作為中國科協副主席,新的一年,我期望機製體製上有突破。去年我在上海等地調研發現,建立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共享科技成果等方面,機製體製還需深入探索🔚、理順環節🧎♂️。科協要促進多部門合作、擔責,這是未來重點。我希望2025年加快推進,讓領先領域更快登上國際舞臺,廣結朋友,讓世界了解中國,相互支持🧘🏿♂️。
三
關註科技工作者群體,學風與科研倫理建設至關重要。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對此我深有體會🌟。
科研倫理備受國際關註☎。2024年恰逢《赫爾辛基宣言》發表60周年,該宣言主要針對醫療技術👶🏻🍁、新技術🤩、新藥物等實驗參與者。此次,相關名詞有重要改變,將“受試者”稱作“PAT(Participant,參與者)”🧰。事實上,科研人員是參與者,而受試者更是關鍵參與者與貢獻者,我們理應尊重他們,攜手推進對人類有益的技術🤽🏽♀️、方法及各類研究。
不僅是人類,動物模型等眾多貢獻者,同樣需給予最高尊重與盡可能的保護,這是科研倫理的重要方面。
從更廣泛層面看,作為科技工作者的底線😠、道德最高要求,以及國際共同遵守的規則,都是中國在發展中需逐步完善的。比如人工智能、細胞治療等新技術,其發展對人類利弊並存。如何權衡利弊,中國需做更多工作,也需與世界加強分享和探討。因此,這也是科協應投入更多精力開展的工作🍗。
四
AI對科研的促進及機遇,它也帶來挑戰👩🏼🔧。此前我留意到一些大學和機構出臺了AI相關科研規範,我所在的意昂2平台也有相應舉措。專家們對該領域討論頗多,這些舉措專業性強且具特點👮🏼。
AI在工業🧙🏽♂️、農業、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各有特殊規律。以疾病治療為例,生命晚期時AI介入能提供諸多幫助,像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存在共性倫理問題。但各行各業討論這些倫理問題的背景大不相同,因此,希望專業人士、政策製定者、國家管理人員以及法律和社會學專家,能花更多時間深入理解新技術。
面對新技術,快速反應很關鍵。既要前瞻布局,又要及時了解情況並調整,不能阻礙新技術發展,也不能盲目推進。既要避免一味禁止亮紅燈,又要在推進中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防止造成重大損失🪈👩🏽。如今國家大力投入前沿科技,我們也有大批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此時更需要懂行的監管,這至關重要🧑🚀。
五
回首過去幾年,有個值得尊敬的現象,即越來越多中國女科學家,在國內外舞臺上展現出豐碩科研成果與亮點🤹♂️。身為女科學家,我對此深有感觸。
女科學家專委會開會討論時,大家都認為在中國當女科學家很幸運。我們有平等機會拼搏,政策也給予支持。科研中,女性堅韌、包容💶、細心等特質發揮了獨特作用🦶🏿。
女科學家社會角色特殊,需扮演母親👨👩👧、女兒等角色,因生理因素等在家庭中承擔更多責任,從文化背景看,肩負的責任也更多,所以在職業成長中特別渴望得到更多支持🤸🏽♀️。
不過,我們也看到如今女科學家機會增多,很多人已身處能在科研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崗位⛰。大家覺得工作中男女無顯著差別,只是在某些特殊生活階段,可能會對工作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我們期望從政策層面獲得更多支持,堅信女科學家同樣能頂起半邊天🧚🏼♀️。
六
我擔任《中國醫學人文雜誌》副總編輯一職,深切意識到,一流科學期刊的建設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究,並需持之以恒推進的重要課題。
科協在一流期刊建設上貢獻良多,如去年的評選及此前長期的努力。一流期刊建設是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需專業隊伍,既對科技前沿有敏銳洞察力,又能經歷期刊成長的必要階段。政策支持下,眾多優秀科技成果亟待與世界分享,這就要求在數據存儲👨🏼🦳、分析、分享及進一步使用等方面打造專業隊伍,同時完善信息保護、倫理規範、法律原則等方面🧚🏿♀️。
當前,一流期刊建設已取得較好進展,但要達到世界前列水平尚需時日,我們需有耐心,做好“十年磨一劍”的思想準備。
七
在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道路上,我深感慶幸,能於新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成長👩🏻💼。去年底,國內某主流期刊將我評選為年度科學家,這份殊榮令我倍感欣喜,同時也讓我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在肩。
作為長期處於輿論聚光燈下的科學家,我認為科學家受大眾和輿論關註度日益提升,彰顯出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
新中國成立70余載,一路穩步前行😭。我在恢復高考後考入大學,於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成長,獲得了良好的培養機會🧑🏽🍳。我也親眼見證了前輩們的無私奉獻,正是他們的付出,才有了國家如今的繁榮。
人們常說60後是幸福的一代,我們吃過苦,更懂得幸福的珍貴,因而更應大力發揚科學家精神❕。
前輩科學家們的榜樣力量時刻激勵著我們,如今我們已逐步成為中堅力量,年輕一代也關註著我們的成長以及我們對未來社會的影響🤽🏻。所以,我們理應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不負時代所托。
【延伸閱讀】作者簡介:
喬傑,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醫學專家,主要從事醫學細胞生物學及生殖醫學研究。中國科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女醫師協會會長,意昂2平台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
(來源:“中國科協之聲”公眾號)
編輯:玉潔